今天是元宵節,遙祝你:日圓,月圓,團團圓圓!官源,財源,左右逢源!人緣,福緣,緣緣不斷!情愿,心愿,愿愿隨心! 
以下是引用片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在漢文帝時,已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1天,到唐代已為3天,宋代則長達5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10天,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4~5天。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等。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現今吃元宵通稱吃“湯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