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3-06 點擊: 次 來源:網絡收集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電影《2012》 資料圖片 2012大災難真的會來嗎? 地震在時間和空間上通常存在“集群效應”,也就是說,地震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較為密集地出現在某一特定區域 “大地是平展的,下面有神象或烏龜馱著,神象或烏龜累了,只要它輕微地眨一下眼睛,大地就會顫抖,這就是地震。”這是充滿想像力的古希臘人對地震這一自然現象的解釋。 然而,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幾次連續的地震卻使得這種巫術般的地震解釋及種種“預言”在全球范圍內流傳。 “2012末日說”全球蔓延 對于生活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國家來說,2010開年兩月內即有兩次大的強震,這似乎進入了多事之秋。 北京時間1月13日5時53分,位于加勒比海之濱的海地發生7.3級地震,首都太子港幾乎被夷為平地,當地政府估計,地震致死大約30萬人,但實際死亡人數難以準確估計。僅僅一個月之后的2月27日,距海地千里之遙的智利發生8.8級特大地震。 智利和海地同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它就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中國、日本、美國、智利、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多震國家都分布其中,全球大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里。同時,這也是一條神秘的地帶,滋生著各種巫術和形形色色的傳說。 在中國,一些網民竭力尋找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之間某種神秘的規律。在現代技術的幫助下,有網友聲稱,“發現”了三次大地震空間上的分布特征:“打開谷歌地圖,位置鎖定成都,保持同一經度直接往北飛180度,你發現了什么?會路過海地,到達智利。智利震中與四川盆地震中幾乎完全對穿。怎么樣夠詭異吧?” 甚至還有人從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智利大地震的發生日期中發現了一個“恐怖矩陣”:將“512”、“112”、“227”這三個數字排列,無論橫讀豎讀都一樣。甚至互聯網上有人預測,下一次大地震將發生在日本。 流言在嬗變,在塑造著人們的行為。在智利地震的數天前,2010年2月21日凌晨,幾乎整個山西的老百姓都被一個謠言驚動了:當天凌晨山西會有地震!于是,晉中、呂梁、太原等地幾十個縣市燈火通明,人們扶老攜幼擠上街道,在寒風中焦慮地等待著“大地震”的來臨。 在西方世界,充滿地震和海嘯場景的《2012》也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近期以來世界各地異常氣候、災難增多,歐洲水災頻發,使得“2012世界末日”的言論深入人心。不少人開辦了可以在“2012世界末日”之前實現救贖的網站和網上商城,出售淡水凈化器、防毒面罩等渡過“末日危機”需要準備的物品,甚至有美國人在非洲挑選地勢較高的地方買地建屋,作為2012年的避難所。 英國一家名為“2012末日世界”的網站充斥各種預言,水晶頭骨之迷中講到2012年12月21日太陽下山之后,只有非洲和中國西部地區部分人存活;科學家預測2012年地球磁極將發生顛倒,前幾次磁極變換分別導致了大地震、冰川時代和大洪水等事件;中國臺灣的一個學齡前班的孩子突然講起古瑪雅語,大概意思說2012年要“凈化地球”。 (本文來源:中國經濟網 ) 地震預測隊伍中的“雜牌軍” 迷信滋生之處,正是科學研究蒼白的地方。在全球龐大的地震預測科研隊伍中,就充斥著形色的雜牌軍。 “地球是一個被強烈磁場包圍著的星球,普通人感覺不到磁場的存在,但事實上每次地震來臨之前地球磁場都會發生變化。現在很多國家的地震研究所都通過衛星來觀察磁場的變化,來預測地震。但對我們來說,感覺磁場的變化根本不需要放衛星,既花錢又費力,只要我們起個‘局’,就能感覺地球磁場的變化,能夠準確預測地震的到來。”一位自稱“中華風水協會”會員的郭姓先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據他介紹,所謂的“起局”就是把要預測的地點擺在周易八卦圖中計算,他聲稱,他曾準確預測到1月24日山西運城的地震,但因忙于過春節,并未預見到海地和智利的地震。當記者問及下一場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時,郭先生以“起局需要復雜的條件”為由推托了。 如果說這位“風水先生”的地震預測法有些玄乎的話,北京工業大學地震研究所的“虎皮鸚鵡預報地震”還稍微掛著一些科學的色彩。 據媒體報道稱,北京工業大學累積撥付100萬元經費支持“虎皮鸚鵡預報地震”項目,自稱多年來曾經多次準確地預報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地震,打破了“地震無法預報”的斷言。其實,該校地震預報的設備并不復雜,研究所在籠內養了一對虎皮鸚鵡,它們棲息的橫桿上裝著傳感器和計數器,會自動記錄每日每時這對虎皮鸚鵡的跳動次數。 在某地即將發生地震的前夕,虎皮鸚鵡跳動的頻率就會增多。它不僅能預報北京地區的地震,世界各地幾千里外的地震也都能報。 但對此,國家地震局專家深表質疑,“天氣變化、受到驚嚇、發情、生病等多種原因,都可以讓小鳥跳,根本無法分辨它的跳是地震引起的,還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你總是說‘明天將會地震’,總有一天它會應驗。但這是瞎蒙,根本不是科學。” 地震本質上不可預測 在科學上,地震究竟能否準確預報? 1996年11月,在倫敦召開的“地震預測框架評估”國際會議上,與會者達成一個廣泛的共識:地震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不僅現在沒法預測,將來也沒法預測!因為地球處于自組織的臨界狀態,任何微小的地震都有可能演變成大地震。這種演變是高度敏感、非線性的,其初始條件不明,很難預測。如果要預測一個大地震,就需要精確地知道大范圍,而不僅僅是斷層附近的物理狀況的所有細節,而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通過監控前兆來預測地震,也是不可行的。多數甚至所有的“地震前兆”可能都是由于誤釋,令人懷疑“地震前兆”是否真的存在。 因此,美國地質勘探局明確表示,他們不會預測地震,只做長期概率預報,對地震災害做出評估。例如,2009年4月,美國地質勘探局評估說,在未來30年內加州發生6.7級以上地震的概率為99.7%,但是不能預測地震發生的具體地點和時間。 盡管國際上多數科學家悲觀地認為“地震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但是,他們還是竭力去認識地震的科學成因,并盡力去做出預測。 板塊運動導致地震“集群效應” 智利發生8.8級大地震后,《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聯系采訪了意大利國家地球物理和火山學研究所專家馬爾佐基。他認為,智利地震和海地地震不存有關聯,2010年初集中出現兩次強震并非異常現象。 “地震在時間和空間上通常存在‘集群效應’,也就是說地震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較為密集的出現在某一特定區域,所以現在智利再度發生強震的可能性,比8.8級地震發生之前有所提高。”馬爾佐基認為,雖然存在“集群效應”,但馬爾佐基認為智利地震和今年1月發生的海地地震之間并無直接聯系。“海地與智利距離遙遠,而且分屬不同的地殼區域,所以兩者并無關聯。” 兩次強地震集中在2010年頭兩個月發生,造成嚴重的人員與財產損失,這種現象是否反常呢? 馬爾佐基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沒有任何異常,震級在7級以上的強地震我們每年都會偵測到10次左右,海地地震之所以造成如此嚴重的損失,是因為它恰好發生在太子港這樣非常脆弱的城市。”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還聯系了日本著名的地震研究機構――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和防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 該中心主任山岡耕春指出:“地震發生在納斯卡板塊沉降到南美板塊之下的地方。具體來說,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板塊的交界面出現滑動,導致了地震的發生。”山岡主任認為:“作為一般的特征,阿拉斯加、智利以及日本的南海海槽沿線,板塊沉降的角度比較淺,也就是與水平面的角度比較小,結果導致摩擦力非常大,容易發生震級比較大的地震。當伴隨著海洋板塊的沉降,板塊交界面發生滑動而引起地震的時候,海底會急劇隆起,容易發生海嘯。”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張曉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智利8.8級地震發生在太平洋板塊和南美板塊的交界部位,該區域是強震多發的區域。智利地震和2月27日凌晨發生的琉球地震,分別處在太平洋板塊的東西邊界及附近,這些現象說明太平洋板塊的運動開始增強。一般來說,地震活動作為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方式,某個時間段較活躍,或某個時間段較少,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現象。 根據本報采訪的專家們的看法,智利大地震的發生并非世界大災難的征兆,這個國家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活動強度一向較大,20世紀以來多次發生7級以上強震,1960年該國海域就發生過9.5級大地震,此次8.8級地震不算“冷門”,更不是什么兇兆。“2012世界末日”之類的恐懼是毫無根據的,近幾周的地震絕不是什么“末日”的預兆,只是地殼運動造成的。據國際先驅導報 (本文來源:中國經濟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