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亮圓缺轉換,明暗輪回,這是自然規律,不可更移。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生命的旅途充滿崎嶇和坎坷,如果患得患失,就只會被悲觀、絕望窒息心智,這樣的人生之旅如負重登山,將會舉步維艱。我們應該明白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體之得。 在人生的漫長歲月中,每個人都會面臨無數次的選擇,這些選擇可能會使我們的生活充滿無盡的煩惱和難題,使我們不斷地失去一些我們不想失去的東西,但同樣是這些選擇卻又讓我們在不斷地獲得,我們失去的,也許永遠無法補償,但是我們得到的卻是別人無法體會到的、獨特的人生。因此面對得與失、順與逆、成與敗、榮與辱,要坦然待之,凡事重要的是過程,對結果要順其自然,不必斤斤計較,耿耿于懷。 俗話說“萬事有得必有失”,得與失就像小舟的兩支槳,馬車的兩只輪,得失只在一瞬間。失去春天的蔥綠,卻能夠得到豐碩的金秋;失去青春歲月,卻能使我們走進成熟的人生……失去,本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也在獲得。 得到與失去是矛盾的雙方,它們是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佛經上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古人也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得到與失去、追求與放棄,是現實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我們應該以一種平常、豁達的心態去看待。 生活不可能像我們期待的那樣完美無缺,它有苦有樂,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和控制自己。對于已經失去的,不必斤斤計較,過分追悔,逝者不復來,眼淚和嘆息不會感動上帝,也不會使人生增值,惟一可做的是接受現實,勇敢、樂觀地迎接新的生活。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說有一眼特別靈驗的泉水,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傷殘軍人,一跛一跛地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小鎮居民帶著同情的口吻說:“可憐的人,難道他要向上帝請求再有一條腿嗎?”這句話被傷殘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請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請求他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后該如何過日子。” 肢體的傷殘使這位軍人經受著苦難,可是苦難并沒有壓垮他,反而使他體味到生命的豐富內涵,他坦然接受了殘酷的現實,并勇敢地去正視它。人的一生之中不論快樂或悲傷,到最后都將成為回憶,何妨以一笑置之的胸懷地去看待人生的起落與得失…… 杰米·杜蘭特是一位著名的藝術家,他曾被邀請參加一場慰問第二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的表演,但他告訴邀請單位自己行程很緊,只能做一段獨白,然后必須馬上趕赴另一地方去表演。可是后來他居然表演了30分鐘。安排表演的負責人感到不解,杰米·杜蘭特解釋說:“我本打算離開,可是我可以讓你明白我為何留下,你自己去看看第一排的觀眾吧。” 第一排坐著兩個男人,他們都在戰爭中失去了一只手,一個失去了左手,一個失去了右手,他們可以一起鼓掌。當他們鼓掌時,拍得又開心又響亮。如果不是對生活充滿愛和眷戀,失去一只手的人又怎么可能努力地為小小的精彩而鼓掌呢?他們失去了一只手,但是他們沒有放棄為生命喝彩的勇氣和機會,他們得到的是包括杰米·杜蘭特在內的無數人的尊敬和仰慕。 生命歷程中,如果所得已經夠多,即便是再增加,也不覺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如果所失已經太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惜,稍有所獲,便十分快樂。如此說來,得意何嘗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嘗不是得意之始呢?原來得與失在我們心中只有一線之隔,得并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得意,失也并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失意,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統一六國,兼并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間。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于美國亞拉巴馬州的一個小鎮,她從小聰明過人,但在19個月的時候,一場暴病殘酷地奪去了她視、聽、說的全部能力。后來她在家庭教師莎莉文小姐的幫助下,靠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奮力拼搏,不但學會了讀書、寫作、說話,而且上了大學,并最終克服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成為一名舉世矚目的大作家,著有《我生活的故事》等共14部作品,許多國家授予了她榮譽學位和勛章。她的著作不僅被譯成了布萊葉盲文,而且還譯成了其他各種語言在全世界出版發行,她的事跡不但鼓舞了全球的殘疾人,而且也鼓舞著無數健全的人。透過她那傳奇的人生經歷,人們對她身上那堅強的品質欽佩不已,這個雙目失明的聾啞人,戰勝三重殘疾而創造了人生輝煌的傳奇般經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去尋找自己在困境中更輝煌的生存方式。 海倫失去了健康,但是得到的卻是無數健全的人都無法得到的人生輝煌,她是不幸的,但是正是這種不幸使得她的生命更有意義,更豐富多彩。 人世間,凡事都是失之東隅,必然收之桑榆,只是你可能一味地盯著失,而對得并未意識到罷了。比如,夫妻離婚了,在失去婚姻的同時,也得到了追求良緣的機會;親密愛人移情別戀,在失去戀情的同時,也應該慶幸現在的及早分手,避免了浪費今后太多的時光;失意于錢賺得少,卻可得意于不用為了儲蓄投資而煩心。 失去與收獲是相輔相成的兩方面,它們都真實、客觀地存在著,你不能總是看到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得與失,必有平衡點。你不要總因失去而痛苦,你也會有成功和收獲的時候。得與失需要你去感受和體會,如果你常感到失落,那是因為你的心胸狹窄所致,如果你常能體驗獲得的快樂,那是因為你的心態平和。 生活中處處都有先舍而后得的奇跡。 法國人從莫斯科撤走后,一個農夫和一個商人在街上尋找財物,他們發現了一大堆未被燒焦的羊毛,兩個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歸途中,他們又發現了一些布匹,農夫將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選些自己扛得動的較好的布匹,而貪婪的商人卻將農夫所丟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統統撿起來。重負讓他氣喘吁吁,緩慢前行。 走了不遠,他們又發現了一些銀器,農夫將布匹扔掉,撿了些較好的銀器背上,商人卻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壓得他無法彎腰而作罷。 突降大雨,饑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濕了,他踉蹌著摔倒在泥濘當中,而農夫卻一身輕松地回家了,變賣了銀器,過起了富足的生活。 這個故事說明,大千世界,萬種誘惑,什么都想要,會累死你,該放就放,該舍就舍。人必須先有所舍,才能有所得,舍如同種籽撒播出去,轉了一圈,又帶了一大群子子孫孫回來。“舍”永遠在“得”的前面,這不但是非常重要的順序,更是幸福的秘訣,但是許多人卻忽略了這個最奇妙的步驟。 生活中有許多十字路口,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路口,人生才顯得絢麗多姿和變幻莫測。人一生中選擇的機會可能很多,但在這其中能改變人生的機遇卻是寥若晨星。在新的機遇面前,我們在增強緊迫感、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開闊胸襟,審時度勢,弄清對自己來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動放棄那些可有可無、不觸及生命意義的東西,求得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必需、最純粹的東西。為了熊掌,我們可以放棄魚;為了贏得更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我們可以放棄穩定、舒適的環境;為了莊嚴的真理、崇高的理想,我們可以放棄金錢、名利乃至生命。只有卸掉前進路上的累贅,才能獲得人生的主動、快樂和崇高! 人在大的得意中常會遭遇小的失意,后者與前者比起來,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們卻往往會怨嘆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學柔道。最終,小男孩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師為師,開始學習柔道。他學得不錯,可是練了三個月,師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點弄不懂了。 一天,他終于忍不住問師傅:“我是不是應該再學些其他招法?”師傅回答說:“不,你只需要會這一招就夠了。”小男孩并不是很明白,但他很相信師傅,于是就繼續照著練了下去。 幾個月后,師傅第一次帶小男孩去參加比賽。小男孩自己都沒有想到居然輕輕松松地贏了前兩輪。第三輪稍稍有點艱難,但對手還是很快就變得有些急躁,連連進攻,小男孩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贏了。就這樣,小男孩迷迷 糊糊地進入了決賽。 決賽的對手比小男孩高大、強壯許多,也似乎更有經驗。關鍵時刻,小男孩顯得有點招架不住了。裁判擔心小男孩會受傷,就叫了暫停,還打算就此終止比賽,然而師傅不答應,堅持說:“繼續下去!” 比賽重新開始后,對手放松了戒備,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招,制服了對手,最終獲得了冠軍。 在回家的路上,小男孩和師傅一起回顧每場比賽的每一個細節,小男孩鼓起勇氣道出了心里的疑問:“師傅,我怎么 能僅憑一招就贏得了冠軍?” 師傅答道:“有兩個原因:第一,你幾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難的一招;第二,據我所知,對付這一招惟一的辦法是對手抓住你的左臂。” 原來,有時缺陷也能變成優勢,正如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所說:“并非所有缺點都受人唾棄。有些特定情況下的缺點,對于社會生活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人生最大的得應該是“生”,我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生命,不是最大的“得”嗎?因為沒有這個得,就沒有以后的得,這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應該是“死”,當這一刻來臨時,我們便拋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這不是最大的失嗎?這最大的得與失,我們尚且無法掌握,又還有什么得失好計較呢? “人遺弓,人得之”,應該是對得失最豁達的看法了。就我們個人而言,固然有得有失,就全人類而言,不是都一樣嗎?這仿佛云來云往,雨來雨往,這世上總有晴朗與陰雨的地方;又正如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世間的一切總是繼往開來,生息不斷的。所以得與失,到頭來根本就一無所得,也一無所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