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5-01 點擊: 次 來源:互聯網 作者:佚名 - 小 + 大
Keso說“新媒體不是個媒體”。不過新媒體既然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也就逃脫不了被廣告所追逐的命運。但新媒體上的營銷嘗試不應該是傳統的強制性的侵入式廣告內容,這在過去已經有多個失敗的案例了。就連Google的Adwords和Adsense這種弱侵入性的廣告,在MySpace上的表現都不如人們當初的想像。 在新媒體,尤其是SNS網站上的廣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盡管eMarketer的一份報告認為美國廣告主在社交網站上的廣告投入在2008年將增長70%,達到近16億美元。三月初的《商業周刊》上有一個關于Widgets的特別報道,其中一篇“Why Widgets Don’t Work”文章,我覺得說的同樣也是SNS廣告面臨的難題:SNS中的廣告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為人們使用SNS時的行為與思維并與傳統的廣告不匹配。 在Web1.0年代,大多數人使用互聯網的方式是在“接受”信息,這時候各種橫幅廣告大行其道,也行之有效;到了人們習慣與使用Google搜索引擎的時候,我們在“搜索、選擇”某種特定的信息,Google Adwords廣告通過關鍵詞正針對我們對某種特定信息的需求;而到了SNS時代,我們在Facebook上,往往沒有特定的目的,我們只是去逛逛(hanging out),去看看朋友的近況,去和朋友交流。我們所關心的就是SNS網站上的朋友,我們關心的內容已經在SNS網站上了,而不再需要一個廣告鏈接。 “A Google user is walking into a store. A Facebook user is walking into a bar.”由于存在這種用戶行為和需求的差異,在SNS上的廣告就不能再用傳統的媒體思路,而應該從融入用戶的社交的思路來考慮,類似keso所提的“對話”。Facebook的Beacon廣告算是在社交廣告上的一種創新的嘗試,不過Beacon卻遭遇了眾多的隱私爭議。如何在SNS中更靈巧地將用戶的注意力轉化為商機,這是SNS網站需要面對的挑戰。 |
上一篇:個人站長必須牢記的四句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