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物流領域產學研結合座談會紀要 由中國物流學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主辦的2011年物流領域產學研結合座談會于4月28—29日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中國物流學會會長何黎明在會前對開好本次會議提出具體要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名譽會長、中國物流學會名譽會長陸江、黃山市副市長徐健敏到會致辭,黃山區政協副主席查玉明出席了會議。會議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賀登才主持。會議得到了淮礦現代物流有限公司的協辦支持。學會產學研基地負責人、課題承擔單位代表、特約研究員,相關企業、院校、研究機構、協會、學會的代表近250人參加了會議。現將會議主要內容紀要如下: 一、會議概況 近年來,聯合會、學會連續四年每年都要舉辦專題座談會,旨在為物流領域產學研各方提供經驗交流、項目對接的平臺,促進各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陸江名譽會長在致辭中,肯定了學會在產學研結合方面所做的工作,并指出今后努力方向。賀登才副會長在會上通報了我國最新物流政策動向及2011年中國物流學會重點工作。學會副會長、本次會議協辦單位——淮礦現代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汪曉秀到會講話。寧波市現代物流規劃研究院周昌林常務副院長、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漢口分公司史凌峰副總經理、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物流工程系劉偉華副教授、沈陽中深集團殷向陽總經理、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韋克儉教授、山東佳怡物流有限公司行政管理總監刁吉玉及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物流學院周建亞院長在大會做了交流發言。40多家產學研基地提交了書面交流材料。 會議組織了三場產學研供需對接座談會,第一場由北京空港物流基地開發中心總經理張東民、山東蓋世國際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蓋守嶺、湖南金霞現代物流園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易新宇主持;第二場由太原鋼運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趙陽、中國遠洋物流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副總經理常良峰主持;第三場由山東佳怡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琳、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管理部部長尚爾斌、浙江新顏物流(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顏濱主持。與會代表就產學研結合工作展開討論,部分單位在會上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會議安排了兩場中國物流學會研究課題點評會,第一場點評3個課題,分別是:基于鐵路快運網絡的一體化低碳物流服務模式研究、關于我國貨物運輸的空間分析研究、物聯網技術在交通運輸物流中的應用研究。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院長助理張曉東、北師大珠海分校物流學院院長張惠穎、天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偉華作了點評。第二場點評3個課題:基于價值鏈視角下的大型鋼材流通服務商發展策略研究、武漢市漢口北商貿物流樞紐區發展研究、中國出版業物流資源整合模式研究。周昌林常務副院長、北京物資學院物流學院副院長張志勇、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菊亮作了點評。與會代表就課題研究內容、重點及難點就進行了熱烈討論。 部分會議代表利用晚上時間,就中德物流園區合作項目的研究內容以及今年物流園區交流研討會的議題進行了討論。 二、物流領域產學研結合的方向 陸江名譽會長在致辭中提出,物流業快速發展,對物流學術理論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他簡要回顧總結了我國物流業發展進程和聯合會10年來所做的工作,從四個方面肯定了學會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的成績:一是促進了物流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對接;二是取得了一批產學研結合的應用性成果;三是培養了一批產學研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四是創造了一批產學研結合的新模式。在談到今后工作時,他指出,我國物流業仍處于初級階段,需要產學研各方通力合作,形成合力。通過產學研結合,增強企業、院校、科研院所的協同與配合,實現供需對接、人才交流和信息共享,將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企業為主體、院校為依托、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合作的自主創新知識體系,為我國物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物流領域產學研結合的經驗和成果 學會自2008年建立產學研基地以來,已有87家單位獲得了產學研基地稱號,其中企業或園區34家,院校和研究機構53家。三年來,學會積極組織、引導和服務,各有關方面大力支持,基地單位大膽開拓,產學研結合工作積累了大量經驗,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開拓“產學研融合”的發展思路 產學研結合是科研成果與社會需求對接的有效手段,也是學會推進產學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寧波現代物流規劃研究院確立了“堅持三個服務,力求三個突破,做好三個研究”的產學研融合發展思路。堅持三個服務:一是為政府科學決策提建議、謀對策;二是為行業轉型升級出思路、想辦法;三是為企業健康發展“把脈、會診”。力求三個突破:一是物流大平臺突破,通過加強產學研基地建設,搭建政府、企業、高校物流方面人才集聚平臺,建立成果轉化平臺,做好物流基礎信息平臺;二是物流大項目突破,積極參與物流重大項目建設咨詢及服務;三是物流新模式突破,及時了解物流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提出物流運作和轉型新模式。做好三個研究:一是前瞻性研究,二是應用性研究,三是特色性研究。此外,注重產學研體制、機制建設:一是抓好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二是建設物流數據資料平臺,三是深化物流界交流平臺,四是探索產學研試驗基地,壘實產學研結合基礎性工作。 (二)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是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通過學校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課堂和學校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物流學院深化訂單式培養,所有畢業生都由學院安排就業。相同業務類型的企業聯動為班,各個企業兼職教師授課,各個物流企業的資源提供給學生共享,學生可博采眾長,用人單位將得到更多優秀畢業生。同時,強化頂崗實習制度,實行頂崗實習與就業直通。所有大三年級學生都由學院成建制安排到企業頂崗實習,做到學生專業對口。企業按本企業員工的標準要求學生,學校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對學生進行輔導。學生享受企業給予的報酬及待遇。此外,學院建立了一支由本專業教師和對口物流企業兼職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積極開發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有機結合的“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體系。2008年以來,學院年招生規模都在600人以上,新開設了速遞、采購兩個專業,2011年下半年將開設冷鏈物流專業。到2010年6月,先后送出合格畢業生4760人, 95%以上的畢業生都在物流企業或生產企業的物流部門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 (三)推行“聯合攻關”的科技創新模式 “聯合攻關”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加速器。通過產學研聯合攻關,加快了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開拓了高層次服務能力和產業領域。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物流工程系深入對接產業需求,提升物流學術研究水平。通過項目聯合申報及企業服務等多種形式,在一汽大眾、一汽轎車及一汽夏利等一汽集團子公司從產品開發、生產組織直到產品銷售等全生命周期的系統改善項目中,先后完成了《一汽國際物流中心精益物流系統設計》、《天津一汽集團備品庫效率改善與優化研究》、《一汽轎車公司精益系統改善設計與實施》等項目。此外,由院系教師主持完成的《北京房山閻村物流中心規劃與設計》、《天津市鐵路信號廠新產品研制車間物流優化研究》、《神華烏海能源公司采購與供應管理優化》、《中原特鋼股份有限公司精益生產物流系統的設計與仿真》等項目,也是深入企業一線調研,將物流學術理論運用于企業實踐,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并取得了積極成效。 (四)建設“內外一體”的產學研基地 產學研基地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面規劃、因地制宜、逐步實施。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足農墾、面向廣西、適應市場、開放辦學”的思路,長期致力于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創新。學院先后獲得中央和地方配套資金600多萬元,建成3200多平方米的實訓基地。基地突出冷鏈物流和國際物流特色,從實訓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等四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堅持“四位合一”,成績顯著。基地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外100多家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校企共享物質、人力和技術資源。企業為學院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實訓培養人才提供服務;學院成為企業的培訓基地、技術研發基地,成為行業、企業重要的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推廣力量。實現了學院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為學生創設了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實踐平臺。 (五)構建“知識型企業”的運作模式 知識型企業是深入實踐產學研結合的代表。山東佳怡物流有限公司從成立之初就重視創新研發和全員學習,走出了一條構建知識型企業的新型道路。一是重視人才教育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自2006年開始,他們每年在教育培訓方面的投資均超過300萬元,2010年整體培訓和科研投入達560多萬元,并且成立了佳怡企業大學和佳怡信息化兩大事業部,形成專人、專部門牽頭,全員研發的良好氛圍。二是重視和關注科研實施與轉化。自主研發了基于企業戰略價值實現的管理模式、基于價值創造的企業內控管理體系、基于員工勝任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及基于作業行為規范的6S管理體系等,都在企業內控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積極參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先后與山東省信息產業廳、山東省標準化院、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商職學院等聯合開發或者承擔行業課題。2010年佳怡物流成立專門的發展中心,負責科研、創新課題的研發和推廣實施。總結佳怡物流產學研結合發展的邏輯模型:以研發提升生產,以生產促研發,以教育培訓轉化研發,以生產服務來落實教育培訓效果。三者之間有機結合,形佳怡物流核心競爭能力。 (六)組建“官產學研”的合作聯盟 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共同協作,組建“官產學研合作聯盟”,保證了物流產業的發展和社會效益的增加。一是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作用,提供合作平臺:通過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出臺鼓勵校企雙方合作的優惠政策和長遠規劃,提供專項資金資助,創造良好社會環境;二是企業加速自主創新,推動成果產業化:企業建立孵化器,為高校提供實習基地和試驗基地,為高校解決人才就業,同時,培訓高層人才,將成為企業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的中流砥柱;三是高校建立人才培養激勵機制,適應社會需求: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經營管理和職業技能的雙向人才,完善學科建設,同時,邀請政府、企業、科研人員組建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培養方案修訂,實現社會需求與學科設置緊密結合;四是行業協會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搭建交流平臺:組織開展同行企業交流合作,反映企業訴求,參與市場化運作,推動科研項目的產業化進程和企業管理創新。沈陽中深集團積極努力地尋求官產學研結合的探索,通過政府平臺,與合作組織共同推進技術和項目的研發,推動形成“官產學研”的合作聯盟,推動物流產業的協調發展。 四、企業物流社會化的實踐 專業化、社會化是現代物流企業的發展方向。“分離分立”的發展模式既有利于提高企業主體競爭力,又能促進物流企業發展壯大。淮礦現代物流有限責任公司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探索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的轉變,順應企業物流社會化的趨勢,加快企業物流的社會化進程。首先是做好企業內部物流。這是拓展社會物流的基礎,通過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強身健體,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鍛煉一支業務素質高、服務能力強的專業物流隊伍。在做好企業內部物流的基礎上,就要思考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的轉變。尤其是大型制造企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應該把企業物流獨立出來,利用各方面優勢,發揮規范和引領作用,帶頭構建區域生產資料流通體系,這也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在物流社會化進程中,淮礦物流不斷總結經驗,多次獲得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起到了良好的行業示范效應。 五、“十二五”物流業政策取向 賀登才副會長在大會通報了“十二五”期間,我國物流業政策取向。他指出,“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出現“物流”二字共21處,充分體現了物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程度。對于物流業的政策取向,賀副會長指出,物流業政策要貫徹一條主線,即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以物流服務促進其他產業發展,通過擴大物流市場需求,支持物流企業發展,優化基礎設施布局,加強行業基礎工作,改善物流政策環境等方面全面、有序、穩步推進。他在會上分析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后發布的部分專項規劃,從稅收、財政、融資、收費、交通及口岸、規范性法規等六個方面闡述了具體政策取向。他最后指出,物流是新行業、新產業,物流業運作的新模式對現行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業涉及部門多、協調難度大;物流政策的出臺和落實需要時間,有望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取得突破。 六、關于2011年學會重點工作 賀登才副會長在大會介紹了中國物流學會2011年重點工作。會上發布了《關于印發<中國物流學會2011年工作要點>的通知》、《關于第十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準備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中國物流管理優秀案例”征集活動的通知》、《關于加快發展會員和加強會員服務的通知》。會議對有關情況進行了說明。 (一)關于第十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的準備工作 “第十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擬于2011年11月12—13日召開。通過大會演講、成果交流、中外對話和專題分論壇等多種形式,力求參會代表取得更大收獲。會議還將評選表彰優秀論文、課題和案例,命名新一批產學研基地,聘任新一批特約研究員。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會上對《關于第十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準備工作的通知》做了說明。對年會各項準備工作做了進一步解釋。對年會設立分論壇的有關內容,包括設立的基本條件和設立方式做了說明。 會議要求,產學研基地、協作網各成員單位、各位會員要積極參與年會論文征集、課題提交、分論壇設立等各項準備工作,為開好年會獻計獻策。 (二)關于五屆一次理事會的相關工作 中國物流學會五屆一次理事會與第十次中國物流學術年會同期舉行,理事會主要內容包括:回顧總結一年來的理事會工作,提出新一年工作重點;審議通過增補部分理事、常務理事;審議各位理事提出的其他議案。會上說明了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增補工作要求和進度安排。會議要求全部理事到會,參會情況記入本人考核,并認真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加強學會自身建設。 (三)關于產學研基地申請與設立工作 產學研基地是學會開展產學研結合各項工作的依托力量。目前,已經設立了三批共87家產學研基地。這些基地是具有開展物流研究、運作、實習、實驗等基本條件,在全國同行業某一專業領域有較大影響和示范帶動作用,并愿意承擔相關工作任務的企業、院校和研究機構。在承擔學會及有關部門重點科研項目和研究課題,為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提供物流方面的咨詢服務,開展業務培訓,接受學院師生實習、實訓等方面工作成績顯著。第四批產學研基地從即日起開始接受申請。會上就產學研基地的申請和設立進行了說明。會議要求新設立的產學研基地要具有相當的規模,在當地或本領域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要有產學研各方參與,要有足夠的會員基礎,并積極參與學會的各項活動,要能夠積極開發和承擔產學研的任務。 (四)關于中國物流管理優秀案例征集工作 2010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組織開展了“中國物流管理優秀案例”的評選表彰活動,得到有關部門和單位大力支持,對于提高物流企業管理水平有一定的示范和引導作用。為進一步推動物流領域管理創新,發現、總結和推廣物流管理創新模式,提升物流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物流學會決定征集“2011年度中國物流管理優秀案例”。國內物流企業及園區、制造企業和商貿企業物流管理部門,在物流管理戰略制定、模式選擇、運作實施、組織構建等方面的創新做法和典型事例等,都在征集范圍。會議希望各產學研基地依托自身平臺,開展案例的總結和推廣活動。 (五)關于加快發展會員和加強會員服務工作 2011年,是中國物流學會第五屆理事會換屆后的第一年。我會將在原有工作的基礎上,開拓發展思路,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快會員發展,加強會員服務,增強學會凝聚力。在加快發展新會員方面,一是積極推薦新會員入會。每位理事和常務理事每年發展新會員不少于2名,各位副會長應發揮更大作用。二是按會員比例配置理事、常務理事。三是優化會員結構。四是積極發展學生會員。五是做好老會員續交會費工作。會議希望有關院校、產學研基地以及學會會員、理事、常務理事、特約研究員等積極組織推薦。新推薦入會會員人數,納入考核記錄,作為改選換屆的參考依據。 在加強和改進會員服務方面,一是定期發送《會員通訊》服務;二是開發學會網站瀏覽和下載服務;三是開通特約研究員展示服務;四是為理事和特約研究員創造更多參與學會工作的機會;五是搞好聯絡、咨詢、信息服務;六是擴大會員相關優惠待遇;七是強化對會員的考核。 會議要求,今年的學會工作要認真貫徹“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國務院《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按照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確定的“聚人才、上水平、 求實效,把中國物流學會建設成為‘中國物流首選智庫’”的工作思路和目標,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壯大會員隊伍,進一步提升學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為我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和物流學科體系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物流學會研究室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