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離營山縣城直距34公里的孔雀鄉蓼葉屋基左側,有座神奇的大黑山,山壁上有個天然石洞,洞內一石屹立,狀如孔雀,故名“孔雀洞”。該處群山環抱,懸崖峭壁,巖石嶙峋,曲徑通幽,松柏蒼翠,花草繁茂,風景別致,引人入勝。
洞前巖壁上題刻的“萬巢回蘇”四字猶存,清晰可辨。洞口高不過丈,洞內暗若長夜,寬敞無邊,幽深莫測。洞中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燃炬入洞,循石級前行數十米便到干沙壩。壩灘廣闊,亂石橫路,有立有臥,千姿百態,大者如蓋,小者如礎,方者如箱,尖者如矛,形態萬端,令人叫絕。再俯首前行百余步,就來到長灘河。河寬十來米,水清見底,清冷砭骨,越百余米,水盡登陸,名曰廣坪,陰森漆黑,不辨東西。
再往前行,壁多巖穴,乃蝙蝠聚居之所。舉炬觀望,洞壁巖穴爬滿蝙蝠,密密麻麻,成堆成串。一見亮光,蝙蝠便驚飛亂竄,大者如雉,小者如雀,撲頭拂面,使人驚駭。腳下遍地蝙蝠糞便,寸厚有余。繼續匍匐探尋,前面便是寫字巖,半壁高敞,甚是宏闊。抬頭環顧,巖上題字多處,水浸不易辨認,多為祈水覓幽留句。再過一狹長巖隙,便是海螺山。山低而圓,形如海螺。人行其間,隨山勢盤旋至頂,頗感愜意。
然后沿山勢出隙道,便來到烏泥河。河水皆黑,一片蒼茫,澇平旱涌,極其神異。順巖前行,經過東海、申文坪,便是老龍洞。洞內奇石森列,石花斑駁。迎面一塊巨石突起,細頸隆背,尾頎而長,逼似孔雀。一股清泉從孔雀口中流出,潺潺不息,終年不絕。
繼續向前探尋,經過雞屎河、南海、擦耳巖、觀音井、八卦井、天星橋,計行程里許。尤以八卦井前平曠寬坦,可容四五百人,故稱“西海壩子”。舉目環視極端處,則巖穴低狹,無路可尋。驀然回首,游人所至離洞口已有十多里,而人跡難至處,則無法估計,歷來無人盡其險境。據《營山縣志》記載:“曾有人洞放白鴨二,于儀隴天星橋出。”由此可見,其洞確實神秘奇異,深邃莫測。
洞口前曾倚巖建廟,名曰“蘇仙池”。據說很早以前,有個姓蘇的道士,率徒弟來到洞前,令眾徒吟誦經文,然后自己脫去草鞋,仗劍入洞,臨別時囑咐眾徒道:“視屣相斗,慎勿驚,俟吾出,應若神膜拜。”少頃,只見兩屣飛出,一低一昂,昂者如鶻鳥下擊,低者迎而上搏,此進彼退,凌空抵觸,終于墜地,眾徒甚異。俄爾,蘇道士跨蟒而出。眾徒一見,大聲驚呼,蟒聞聲怒奔,蘇道士再不復出。人們為了紀念蘇道士,特立祠以祀,后來被毀。1993年5月,孔雀鄉政府發動群眾捐款四萬余元,在原地恢復了“蘇仙池”,廟內依然供奉著蘇道士等九尊仙人。
相傳自古以來,孔雀洞就是人們天旱祈雨的好去處。據《營山縣志》記載,清嘉慶年間,知縣謝唯良因旱入洞請雨,頓時滂沱大降,曾題“翠澤群生”匾額,懸掛洞口。因此,凡遇大旱之際,州縣官人皆齋沐步行,入洞至石孔雀前取水祈雨,以示關心民生,期獲擁戴。此法一直沿習至民國為止,多有應驗,孔雀洞也因此而聞名遐邇。
奇洞隱仙跡,清水化福泉。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營山縣人民政府曾組織專人入洞勘查地下水資源。1977年,由當地生產隊投資,在洞口筑堤修渠,將山洪引進洞內,引水灌田,使古老的孔雀泉水真正為民造福。
孔雀洞是營山充滿神秘奇幻色彩的一塊瑰寶,千百年來,一直以其神奇的傳說和迷宮般的構造撩拔著世人的好奇心。到底里面有多深,一直廷伸至何方,沒人把它探明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