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將產學合作教育鏈條上的學校、企業和學生等節點視為供應鏈的伙伴關系。進而從供應鏈的延遲策略和信息共享兩個角度提出產學合作教育模式的框架,為產學合作教育的發展提供一條思路。基于供應鏈管理思想的產學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拉近產學雙方的距離,改善產學合作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 產學合作教育 供應鏈管理 延遲策略 一、引言 產學合作教育指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不同的教育資源,發揮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踐經驗和崗位能力訓練相結合的教育模式。 供應鏈管理是一整套方法,它基于合作戰略,以過程為導向,通過有效地整合供應鏈各節點的企業,達到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提供客戶滿意的產品;供應鏈管理覆蓋范圍很廣:包括供應商、核心企業和客戶等;它的目標是降低產品成本和提高客戶滿意度。在產學合作教育中,如果將人才培養視為供應鏈產品的話,那么生源、學校與企業就構成供應鏈的三個節點,其中學校和企業是關鍵節點,由此構成的產學合作教育供應鏈是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借鑒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方法。延遲策略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理論方法,以下將從這個角度分析開展產學合作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二、產學合作教育的供應鏈延遲策略 延遲策略是在需求多樣化和激烈市場競爭條件下產生的供應鏈管理新思想。需求多樣化要求企業盡可能地按客戶需求定制適銷對路的產品,降低滯銷產品庫存。延遲策略的核心內容是:在供應鏈中,將產品的生產過程分為通用化階段與差異化階段,企業事先只生產中間產品或通用模塊,盡可能延遲產品差異化的加工流程,待最終市場對諸如產品外觀、功能和配置等差異化特征提出要求后,才完成產品的差異化加工流程。 例如上圖的服裝廠,它有兩種不同加工流程,第一種是:事先對不同顏色服裝的需求量進行預測,根據預測將布料染成不同的顏色,然后再依次進行編織、裁剪和包裝共三個流程的加工。第一種流程面臨的問題是:很難準確預測不同顏色服裝的需求,做預測的時間越早,預測準確性越低,可能導致某些顏色的服裝供不應求,而另一些顏色則積壓嚴重,銷售不暢。第二種是實施延遲策略后的加工流程:首先進行的是不同顏色服裝的共有或通用的流程,例如編織和裁剪;將產品的差異化環節——染色放在后面,延遲到不同顏色服裝需求情況已知之后再開工,從而使生產出來的衣服能符合市場的需要,適銷對路,減少滯銷積壓。由此可見,延遲策略是解決產品需求信息時滯的問題。 產學合作教育同樣面臨著人才需求信息時滯的問題。人才教育的培養周期遠大于產品生產周期,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它的需求信息時滯現象更嚴重。高校開設一個新專業,必須經過人才市場調查和需求預測,專業開設和招生計劃的報批,制訂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招生工作的開展,再經過三四年學習,學生畢業后才可以為社會提供服務。從最初的人才市場調查和需求預測開始,整個周期至少需要四五年。而我們身邊的工作正在快速變化,每五年會有幾百個工作崗位消失,同時又會產生幾百個新的工作崗位;特別是近年來信息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技術工種和工作崗位的新陳代謝速度加快。五年前做預測時的短缺專業和熱門技能,在五年后大量學生畢業時,可能變成過剩專業和冷門技能,這使得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校很難適時地為社會提供擁有合適技能的人才,使得學生的就業率下降,或由于專業不對口而出現技術浪費現象。 延遲策略為解決產學合作教育的需求時滯問題提供一條思路。根據延遲策略的要求,可以設計產學合作教育的新模式:(1)首先是教學的模塊化。將教學內容分為通用模塊和專有模塊兩部分。通用模塊的課程設置不是針對某單一職業或特殊技能,而是針對某些相關職業群而設計的共同基礎知識和通用技能,它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繼續學習能力和轉崗能力。專有模塊包括面向某個特定崗位或某項特殊技能而設置的專業課程,它更偏重于實踐能力的訓練,既可以是學校課堂教學,也可以是企業的實踐教學,目的在于培養能直接為企業服務的應用型人才。它的課程要根據企業的現時需求而設置,內容因崗位的不同而不同。(2)其次是專有模塊的延遲和動態調整。由于社會對專業技能的需求變化很快,有必要將專有模塊延遲到最后階段,并根據需求的變化動態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以使專有模塊的教育更符合企業的最新需求。(3)學生入學時劃分專業不宜過細,在學習階段的前期,統一學習通用模塊的內容,在后期根據企業對各種崗位和技能的具體需求,重新細分專業,進行引導分流,分別學習各個專有模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