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1-13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在物聯網、無線通信、云計算、大數據、下一代互聯網IPv6等新技術驅動下,以往僅是在單個系統、領域得到應用的技術,整合創新再應用,用于解決一個行業、城市、區域的問題。科技發展到今天,不斷涌現的、更加成熟的信息技術為智慧城市的技術儲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物聯網技術屬性和智慧城市建設模式
目前,物聯網概念派別很多,國際國內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概念,一種說法源自于1999年麻省理工提出的“IOT(Internet Of Things)”;另一種說法源自于“普適計算(Pervasive Computing)”;還有的說是源自于“無線傳感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 work)”?梢哉f這些概念是從計算、通信、組網等不同角度出發詮釋物聯網技術,各有看法。本文主要介紹基于傳感網技術的物聯網產業發展觀點。
隨著半導體技術、微機電、移動通信、計算和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誕生出了傳感器網絡技術,大量的、低成本的傳感器節點組網使人們能夠準確獲取物理世界連續、直接、實時、真實的完整信息。物聯網技術增強了人們對物理世界的感知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幫助。
傳感網技術(物聯網)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技術鏈特別長,從組成分析,該技術涵蓋了半導體、軟件、通信、計算、網絡還有能源技術,幾乎覆蓋了物理學領域;二是該技術應用面特別廣,作為人類認識物理世界的工具,該技術可以廣泛的應用于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工業、農業、電力、物流、交通、安防、環保、醫療、家居等生活的各方面。傳感網上述兩個特點決定了其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帶動效應,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抓手,因此不僅中國把物聯網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美國、歐盟、日韓都將物聯網作為重要的戰略產業規劃。
物聯網技術特點決定了其應用靈活度強、專業性高,必將誕生出各種“專、精、新、特”的物聯網實際應用!皩、精、新、特”的物聯網應用,正如移動互聯網應用一樣——去哪兒、航旅縱橫等,都是人們非常喜愛的可以為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應用。而物聯網“專、精、新、特”應用是在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基礎上,加上特定場景和環境下布設的感知網絡所提供的實時的、連續的、直接的數據上開發而成的,給人們提供的服務不僅是間接的、經驗的、推測性的結果,而更多的是直接的、實時的、精準的物理信息。讓人們生產生活的決定更加及時、準確、高效,讓人們生產生活更加便利。以筆者觀點來看,城市的智慧關鍵在于提供智慧的應用,關鍵在于智慧源泉的培育和發展。
但是僅依靠這些碎片化的小而精的物聯網解決方案解決不了整個行業和整個城市的智慧化問題;僅有的碎片化解決方案推廣能力有限,很難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根據軟件和移動互聯網發展經驗來看,所有的專業化的碎片化的服務都需建立在一個系統化、商業化的平臺上,因此智慧城市發展客觀上需要建設一個適應物聯網應用發展的平臺。物聯網的應用開發是基于特定場景、特定環境所設定的,感知的物理世界數據是各不相同、數據格式千差萬別。從技術角度上講,該平臺不能僅是一個信息服務的門戶網站,也不能僅是一個軟件的平臺,必須是一個能夠開放的、靈活的、能夠支撐感知層感知網絡設備的運行,實時接入、融合感知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類、加工處理,將數據轉化成有價值的信息,提供應用服務和推廣基礎技術平臺。因此從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來分析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將智慧城市建設定位于自下而上的驅動型更可取,F在的智慧城市建設多流行于請一個大公司做一個頂層規劃。頂層規劃通常由一個超大的應用平臺(往往僅限于軟件層面)和若干個系統應用(公安、交通、環保、城管、醫療、農業等)組成,是基于城市管理角度,是大而全、大包大攬的全程規劃。相對自成體系而靈活開發程度弱,通常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開發模式。目前國內主要的城市建設均采用該模式。而從智慧城市公眾角度來看,從物聯網“專、精、新、特”的應用開發商的角度來看,更需要智慧城市的一個基礎技術平臺。借鑒移動互聯網和軟件的成功經驗,更多是需要一種類似Android、IOS、Windows操作平臺,能夠開發接入各種開發和應用,來推廣和應用提供智慧的生產和管理服務。相對上種模式而言,是一種先打基礎、再開發應用的一種自下而上的建設模式。
因為人們對物理世界的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自然界也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即使現階段設計的架構很科學、很周全,也不一定能夠適應未來的發展需求。與其“打一個頂不如打一個底”,打好基礎。正如城市建設一樣,先開發基礎設施,再開發各種功能單元,只有基礎打好了、打牢了,才能適應未來整個城市的開發建設。因此,智慧城市建設應該先研究支撐智慧應用的運營平臺,再研究開發各種應用。 |
上一篇:準時配送管理方式的探討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