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l4gxk"><noframes id="l4gxk">

<em id="l4gxk"></em>
      
      

         手機版 微信公眾號 新浪微博 友情鏈接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管理資料 > 企業管理案例 > 文章 當前位置: 企業管理案例 > 文章

        半導體霸主:英特爾(Intel)

        時間:2010-03-26    點擊: 次    來源:網絡收集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風險投資的發展歷史雄辯地說明:風險投資是高科技產業高速發展的推動器。毫不夸張地說,沒有風險投資,就沒有今天英特爾的輝煌。同樣地,英特爾的空前成功,也如同給風險投資注射了興奮劑一樣,使風險投資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英特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個人電腦微處理器供應廠家,市場占有額為80%,同時也是最大的電腦鍵盤供應商,市場占有額為15%。截止1998年底,英特爾公司一共售出3億塊電腦芯片,僅在1995年就已售電腦芯片6000萬塊。1996年,英特爾芯片的銷售收入為208億美元,盈利51.57億美元,相當于“電腦之王”微軟公司盈利25億美元的2倍以上。1996年盈利比1995年增長45%,增幅居《幸福》雜志所列美國500家公司之首。現在它銷售的芯片利潤高達60%左右。公司的價值在1995年底不到60億美元,1996年底猛增到145億美元。

          英特爾無疑是90年代在全球PC市場取得最輝煌成就的信息技術企業,在世界已經獲得一種似乎頤指氣使的霸權。眾多的PC商每賣出一臺PC,都意味著為英特爾公司“創收”100至上千美元。企業界的一些分析家不無揶揄地指出,企業界的PC廠商都在為英特爾“打工”。

          創新是高科技產業的靈魂。英特爾公司從成立伊始就將自己定位在高科技領域,且十分注重創新,并將其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使創新發揮出最大的威力,不斷結出豐碩的成果。

        風險投資自誕生以來,由于其在推動高科技產業方面的巨大作用迅速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尤其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風險投資更是猶如注入了興奮劑一發而不可收。風險投資的發展歷史雄辯地說明,風險投資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催化器。英特爾公司能成就今天的輝煌,風險投資功不可沒。

         

        1.最美麗的仙童

         

          諾伊斯問羅克:阿爾特(羅克的昵稱),你是不是湊巧有多余250萬美元愿意用來賭一賭運氣?

          羅克二話沒說,立即抓起電話,不到30分鐘,已經籌足250萬美元。

          提起英特爾,不能不提諾伊斯;如果從一個人身上可以反映出硅谷的創業熱潮,諾伊斯無疑也是最恰當的人選。想要了解微電子業的創業史跡,千萬不能遺漏這位杰出人才的創業生涯。

          諾伊斯博士生于1926年,是愛荷華州一個小鎮牧師的兒子。他曾就讀格林尼爾學院(Grinnell  College),后來他贈與這個學校現值1000萬美元的股票。格林尼爾的物理學教授使諾伊斯對晶體管開始產生興趣,因此進入MIT攻讀物理博士時,他就專攻晶體管技術。在費城一家公司工作3年后,1956年他來到帕洛阿爾托,成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八人幫”的一員。

          在肖克利半導體工廠的這些青年精英中,最出色的就是“八人幫”。1957年,在諾伊斯的帶領下,“八人幫”離開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另行創建了仙童半導體公司。諾伊斯在解釋他們離開的原因時說,他加入肖克利“八人幫”的變節行動,情非得已。因為其他7個人已經先和仙童儀器和照相機公司搭上線,但是他們亟需一個領導人,因此便來找他,當時他還很得肖克利欣賞。諾伊斯說:“他們都跟我一樣,原以為將靠領薪水過一輩子,突然之間卻發現自己可以擁有一家新公司的股權,這讓人喜出望外,經不住誘惑。”

          雖然遇到了很多問題,但“八人幫”并沒有失望。由于諾伊斯發明了集成電路技術,可以將多個晶體管集成在一個芯片上,仙童半導體公司在一開始就有了平步青云的發展。7年以后,當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它的母公司——仙童儀器和照相機公司買下全部股份時,“八人幫”中的每個人都得到了一筆25萬美元的收入,這對他們最初的500美元投資來說,幾乎是天文數字了。然而,這僅僅是他們從下一步活動中獲得重大回報的序曲。在“八人幫”創建仙童半導體公司時,他們得到了工業家謝爾曼·費爾柴爾德(Sherman  Fairchild)的大力資助。當時,謝爾曼是IBM公司最大的私人股東,此外他還擁有仙童儀器和照相機公司。在風險投資家阿瑟·洛克(Archur  Rock)的安排下,謝爾曼的仙童儀器和照相機公司投資建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這樣,人們就看到了一個在硅谷半導體行業的初創時期出現的模式:先是有科學上的突破,隨后就是在風險投資的資助下,風險企業家所進行的商品開發,這些風險企業家來自于富有創業精神和豐富專業知識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而風險資金則來自于對高新技術有很高見識的富有的投資者。

          如果把仙童半導體公司比作培育從事高新技術商品開發活動的風險企業家的搖籃,這些創建了硅谷半導體行業的風險企業家在一段時間里就被稱為“仙童”。

          仙童母公司和半導體分公司關系惡化后,諾伊斯和莫爾就開始籌劃自立門戶,終于在1968年雙雙辭職,共同創立了英特爾公司。諾伊斯辭職的消息公開的那一天,仙童的股票價格頓時大跌。

          為了找人接替諾伊斯,仙童的老板費爾柴爾德不惜重資禮聘摩托羅拉的霍根,這是硅谷有史以來最轟動的事件之一。霍根是前哈佛大學物理學教授,當時負責摩托羅拉的半導體工作。費爾柴爾德給他的待遇較其原薪水高出33%,年薪12萬美元,3年合約共100萬美元,還外加允許他以10美元的價格認購市價60美元的股票10000股,或是無息貸款540萬美元給他,以購買90000股的股權。霍根還堅持要把總部搬到山景市,以消除諾伊斯在東岸所造成的沖擊,凡此種種條件,仙童公司無不言聽計從。霍根的待遇如此優厚,此后的硅谷人找工作都以他為衡量的標準,比如說:“我拿的價碼是半個霍根。”霍根的變動一經宣布,仙童公司的股價指數猛漲7點,而同一天摩托羅拉卻暴跌了8點。

          諾伊斯創設英特爾所需的數百萬美元,主要是由創業投資家羅克籌集的。羅克在20世紀50年代也曾為仙童公司籌募資金,那時就對諾伊斯印象深刻。諾伊斯說:“我們不加思索地就去找羅克,問他:‘阿爾特(Art,羅克的昵稱),你是不是湊巧有多余的250萬美元愿意用來賭一賭運氣?’”諾伊斯和莫爾同時也表示,他們自己愿意各出資25萬美元,那是他們當初投資仙童公司500美元而贏得的紅利。羅克立即抓起電話,不到30分鐘,已經籌足250萬美元(這是硅谷的一個傳奇事件)。

          在風險投資家羅克的幫助下,諾伊斯和莫爾組建了一個半導體公司。新公司取名英特爾,這是由“集成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兩個英文字組合而成的,象征新公司將在集成電路市場上飛黃騰達。在英特爾公司,羅克作為主要投資者投入了250萬美元,諾伊斯和莫爾每人投資25萬美元。到1982年,莫爾擁有英特爾公司的股份的市場價值已超過了1億美元。沒有人應該比他們得到的更多,因為他們一直站在構建新行業活動的最前沿。英特爾公司的創新活動不僅影響到半導體行業的變革,而且影響到社會本身的發展。

          諾伊斯也像許多人一樣,把賺來的錢投資其他新創業的公司,憑著他對硅谷的了解以及他的專門知識學問,財富如滾雪球般越積越多。1975年,因為外務繁多,諾伊斯退讓英特爾董事長的職務,轉任副董事長。

          從這里可以看出,晶體管是半導體行業的基石,隨后是集成電路,它可以把各個分離的元件:晶體管、電容、電阻在一個芯片上建成電子線路。也就是說,通過一個神經系統,各個元件已經構成了一個軀體,這時所需要的就是一個頭腦給它以智慧,而英特爾公司就是專注于開發頭腦產品的。首先,它開發了記憶芯片,隨后,它發明了微處理器。

          1969年,英特爾生產出該公司第一個產品3101,這也是全球第一顆雙極形半導體存儲芯片;1971年推出全球第一顆微處理器4004;1972年又推出第一顆8位元處理器8008;1978年16位元處理器8086制作成功;1982年80286微處理器在英特爾人的手中誕生。微處理器負責個人電腦的基本運作,有“電腦的心臟”之稱。1984年英特爾公司被美國《財經》雜志選為8家最具創新科技的公司之一。此時,英特爾公司已成為全球微處理器的主要生產者,英特爾公司看準了個人電腦市場的巨大潛力,全力開發更新微處理器。1985年,32位元的386芯片問世,內含27.5萬顆晶體管;1989年,內含120萬顆晶體管的486微處理器展示在世人面前;1992年,英特爾設計出含300萬晶體管的新型處理器,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為杜絕市場上出現新型微處理器的后患,英特爾公司沒有沿襲傳統的名稱,直接稱為586,而是成立一個由專家組成的命名小組,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和反復研究,再經過專門會議選擇,最后向人公布,新一代微處理器叫“Pentium”。“Pent”是拉丁文“第五”的意思,正好和第五代微機處理器的身份相符,以“ium”作尾音,聽起來像一種元素,亦很有意義,“Pent”和“ium”組的“Pentium”正是人們現在所說的“奔騰”。“奔騰”微處理器給了電腦一顆奔騰的“芯”,其超強的性能可見一斑。

          集成電路是美國研究開發的技術,它在世界半導體產品市場中長期處于主宰的地位。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利用美國的技術創建半導體產業。由于日本擁有強大的制造能力,這一高技術產業發展得非常迅猛。到1988年,日本占據世界半導體市場的51%份額,美國則下降到37%。半導體成為美國被日本奪走優勢地位的第一個高技術產業。

          半導體競爭是各國電子產業乃至整個高技術產業競爭的前哨戰,一直是美國高技術競爭和貿易戰的一個熱點。美國當然不甘心于在這一關鍵領域屈居日本之下。從1992年開始,美國在世界半導體市場的份額超過了日本。美日半導體產業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美國政府的積極干預,它組織了由全國14家大半導體公司組成的“美國半導體制造技術聯合體”(Sematech),聯合技術攻關;韓國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興起了半導體開發熱潮,奪走了日本一部分市場份額。但是關鍵的因素是以英特爾為代表的美國半導體公司集中力量研究開發和生產微處理器。

          英特爾公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以生產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為主,這也是日本半導體公司的主要產品,在日本資金雄厚的大電子公司的沖擊下,英特爾的D-RAM由于產品質量低、成本高,市場份額不斷下降,到80年代中期陷入了困境。1984年公司40%的營業額和100%的利潤都來自于微處理器,但80%以上的研究和開發費用卻花在存儲器上。1979年接任英特爾總裁的格羅夫在80年代中期意識到公司的戰略嚴重失調。1985年充滿危機意識的格羅夫終于平息眾議,壯士斷腕,含淚放棄了自己開辟的存儲器市場,專心開發微處理器。這是英特爾公司的第一次戰略轉移。

          就是那時候,不但在日本,即使是在美國生產這種芯片的公司也屈指可數。微處理器是計算機的心臟和大腦,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它的設計和制造工藝比D-RAM復雜得多,是高投入、高增值、高利潤的產品。

          以后的事實證明了這是一個使英特爾走向興旺的非常高明的決策,是企業捕捉和利用歷史機遇的一個最佳典型,因為這個決策順應了隨后出現的個人電腦和信息網絡大普及的需要,從而也把英特爾推向了半導體霸主的寶座。

          由于90年代初以來Internet在美國迅速推廣,特別是1993年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萬維網(WWW)的出現,在全世界范圍內涌現了信息網絡技術開發的熱潮,各大電子和信息技術公司競相制定面向Internet的企業經營戰略,以迎接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輿論界曾把1995年稱為“Internet年”。

          作為信息技術產業基礎的英特爾公司當然不會游離于這個新的浪潮之外。實際上早在1989年格羅夫通過親自使用電子函件就已認定個人電腦是未來的通信工具,并積極主張全面發揮它的通信作用,包括開發電視會議和Internet話音通信等技術。但是當時他的見解并未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1991年以來,格羅夫就已經把工作的重點從芯片轉移到信息網絡通信方面上來了。這是英特爾公司又一次戰略轉移,有別于1985年因外在市場變化而被迫轉型至微處理器事業上。此次轉型英特爾公司完全采取主動積極、充滿計劃的模式。當時他們的微處理器業務經營得有聲有色,486也已順利批量生產上市。這時全球通訊產業正悄悄發起一場革命,各種線上通訊服務業務如雨后春筍般萌芽,個人電腦的多媒體風潮也正方興未艾。英特爾的通訊事業部也表現相當優異。格羅夫意識到英特爾應借著個人電腦上的優勢去開拓新興的通訊與多媒體領域。在第二次轉型過程中,格羅夫在股東大會和電腦展上以個人電腦表演影像溝通,當場與散居世界各地的人進行視訊會議,讓所有員工體驗電腦在通訊和圖形影像處理能力上的進步,進而了解到公司轉型到個人電腦通訊集成領域的必要性。

          第三次戰略轉移發生于1997年前后。格羅夫要將英特爾由產品的供應商真正實現向世界領袖與主導潮流的公司轉變。格羅夫意識到:“如果人們不去買擁有更多功能的芯片,就不會有錢來開發下一輪的產品。把生產建立在別人會為微處理創造需求的前提上無異于自殺。”格羅夫已把芯片巨人塑造成遠比零件供應商重要得多的角色,意欲成為夢想中的整個計算機工業的領袖。格羅夫宣告,英特爾將創造需求。他解釋說:“如果我們不能使計算機變得更有用,就沒有人需要我們在今后幾年中生產出的芯片。所以我們得為我們自己的微處理創造用戶和用途。靠開發、投資和觀念的改變使市場成長,我們就能賺錢,我們對此深信不疑。”他首先強調要利用一切機會收集一切有關Internet、電腦產業以及各公司競爭的新信息,并集中考慮Internet和低成本的Internet 家電對英特爾公司可能產生的影響,謀劃對策。他告誡同事們英特爾應該警惕,不要由于芯片所帶來的既得利益而對新出現的重大機遇失之交臂。

          在網絡大潮面前,英特爾公司不甘示弱,積極開展一些利用Internet的有益探索。

          一是于1991年建立英特爾總體設計實驗室(IAL),職工600人,大部分是程序設計人員。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編制新型軟件,其中包括使萬維網網址通過Internet發送和收視視頻信息更加方便的軟件。萬維網用戶為此必須購買裝配有快速微處理器的附加線路板。IAL還開發了普及應用Internet電話的軟件,并使它的軟件成為Internet的標準。下一步IAL將開發Internet可視電話軟件。

          二是與好萊塢開展合作。1996年12月英特爾公司在好萊塢建立媒體實驗室,旨在展示個人電腦可以被用于媒體傳播和提供新節目的內容。實驗室現正在開發用于娛樂、休閑和事務處理的未來一代個人電腦。

          三是對信息網絡企業進行風險投資。現在英特爾公司共擁有50多家經營信息網絡業務公司的股本,總值超過5億美元。英特爾很樂于經營那些必須來用它的微處理器的專業性很強的項目。它正同迪斯尼公司洽談,以新的電子手段出售其節目。它還為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設計電子視頻會議網絡。格羅夫特別重視數字式攝影,認為這對于微處理器來說是一筆大生意。

          近幾年來,英特爾股價一直是華爾街高技術公司股票市場走勢的“領頭羊”,美國金融分析家把它的增值看作是“華爾街牛市的發動機”,并且增強投資者對高技術產業投資的信心。但是英特爾公司如果遇到了風險,則使一大批高技術公司股價下跌。如數據設備公司(DEC)狀告英特爾公司的奔騰Ⅱ型芯片剽竊它的阿爾法微處理器的技術后,不但英特爾股份下跌15%,一度降到140美元,而且IBM、微軟等搶手股票也隨之下滑,致使道瓊斯指數平均下降88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降2.72點。

          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說:“假定沒有英特爾超凡的業績,那么近20年來全球性的電腦產業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將會是大打折扣的。”

         

        2.“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在風險投資界有這樣一種說法:風險投資第一投是人,第二投是人,第三投還是人。

            在風險投資界有這樣一種說法,風險投資第一投是人,第二投是人,第三投的還是人。世界上的任何創造都源于人的智慧,風險投資公司之所以會承擔高風險投資,創建新的高新技術企業,就是因為他們看到了企業家腦海中的新點子以及隱藏在新點子之下的巨大財富。因而風險投資對企業家素質要求較高,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忠誠正直。包括正直可信、守法、公平。

          *成就感。能為實現既定目標而艱苦奮斗。

          *活力充沛。必須具有完成投資計劃規定任務的堅定信念,具有驅動力的奮斗熱情,首創精神。

          *天資過人。善于認識復雜的局面,認清事物的本質,在充分分析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判斷,進而進行最優決策。

          *學識淵博。學識,不僅指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豐富的經驗,對所從事的行業所積累的經驗。

          *領導素質。包括自信、自強和一定程度的以我為核心。領導能力既表現為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更表現為組織他人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能力。企業家應很機敏,遇到意外的事件時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美國最具影響力媒體之一的《時代周刊》每年要選出一位本年度最能引起關注的風云人物作為其年終的封面人物。榮登《時代周刊》1997年度封面風云人物的是多年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計算機行業巨子——英特爾公司總裁安德魯·格羅夫。

          格羅夫之所以能獲取此項殊榮,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因為他具備了風險投資對企業家要求的基本素質。而這些基本素質在他的一生中,尤其是在領導英特爾公司的奮斗生涯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格羅夫于1936年9月2日生于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格羅夫從小就飽經風霜,歷盡艱辛,磨練了堅強的意志。格羅夫從小就有一個夢想,也是父母共同的夢想,那就是上大學。

          20歲的格羅夫終于如愿以償,進了免收學費的紐約城市大學,它是當年美國新移民心目中的“牛津大學”。1960年,原來只學過3年英語的格羅夫卻以門門“A”的優異成績于該校畢業,《紐約時報》為此還大大宣揚了一番。

          當他畢業的時候,美國多家研究公司聘請他去工作。經過一番慎重考慮之后,他選擇了相對來說還沒有什么名氣的費爾柴爾德公司,因為他憑直覺看到半導體業的前景。60年代早期正處于計算機開始全面革命的前夕,而費爾柴爾德公司便是這場革命的發祥地。早期計算機在提高運算速度時遇上了一只“攔路虎”:計算機運行速度越快,它就變得越熱,而主要的熱量來自于計算機的真空管。這些真空管保留或釋放出大量的電荷,一旦這些真空管過熱,那么計算機就不得不停工歇一歇,從而大大地影響了早期計算機的性能。理論上講,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發明一種具有跟真空管一樣功能,但性能卻相對穩定不受溫度影響的裝置,也就是后來被稱為“晶體管”的裝置。

          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戈登·莫爾(當時負責費爾柴爾德公司的研究工作,后來是英特爾公司的總裁、格羅夫的良師益友)提出,這些電荷可以用一種由金屬氧化物和矽復合而成的綜合電路來存儲,也就是后來的“莫斯”晶體管。不同于其他半導體材料,矽既是一種優良的電荷載體,也是一種幾乎可以無限吸熱的導體。這意味著,電子即使在導體表面以光速運行時,導體也不會因為過熱而被融化。更重要的是,由于矽是從沙子里提取出來的,所以地球上矽的資源非常豐富。

          到公司幾個月后,格羅夫和他的朋友們取得了計算機史上最重大的突破——找到了導致“莫斯”導體不穩定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芯片加工處理過程中矽的不純引起的。這一發現解決了材料科學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并且為半導體業的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他們的這一發現卻沒有引起公司的重視。

          1968年,格羅夫同集成電路的共同發明人戈登·莫爾和諾伊斯一道脫離費爾柴爾德公司,另起爐灶,組建英特爾公司。當時公司的資本是250萬美元。根據格羅夫本人的需求,他由科研工作轉到制造部門,集中力量提高產品質量。由于工作成績突出,擔任部門經理,1979年,出任英特爾公司的總裁。

          格羅夫是科學家經營企業的典型。他從1987年起任英特爾公司的總經理。在此以后的10年是該公司最興旺發達的時期,它的各個重大成就無不打上格羅夫的印記。

          格羅夫管理英特爾公司最大的特點是外松內緊。在圣克拉拉那幢如同迷宮一般的英特爾總部大樓內呈現出的是一派輕輕松松的景象:到處是小隔間、咖啡杯和出入證。迎面走廊的墻上貼著一幅1.5米高的諾伊斯的黑白照片。這位英特爾公司杰出元老已于1990年去世了。格羅夫和莫爾就在公司總部寬2.5米、長2.7米的標準隔間里工作。只要自己愿意,任何職員都可以跟他們的最高老板談上幾句話。英特爾公司的老總們沒有任何的特權,如果格羅夫上班遲到了,那么他就得跟普通新來的工程師一樣滿樓里找空著的隔間。而英特爾公司副總裁、58歲的克雷格·巴雷特從日本或者馬來西亞談業務回國后,經常會穿著一雙松散的牛仔靴出現在蒙大拿的農場上。1995年冬天,英特爾公司宣布了驚人之舉:只要愿意的話,那么英特爾公司的雇員可以選擇公司的股票作為其薪水。光是這個決定就使英特爾出現了好幾千個百萬富翁。

          同樣,英特爾公司在引入風險投資時,也愿意支付給風險投資家一部分本公司的股票作為回報。

          其實,企業家可以在企業發展的任何階段引入風險投資,并為之付出一定的代價,如支付給風險投資家一部分普通股、優先股、可轉換的信用、享有特權的借款憑證等。不同階段,企業可能籌集到的風險投資額和企業必須為之付出的代價也不同。

          開創階段,即新產品樣品階段(距離實現盈虧平衡還有2~3年的時間)。此階段獲得投資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企業家提出的新點子很難獲得人們的信任和支持。每個投資于開創階段的人都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企業家只有放棄較多的公司權益,才能爭取到風險資本。

          開發階段(距離盈虧平衡還有1~2年的時間)。樣品試制、經濟研究、市場分析以及其他的綜合分析證明企業家的設想可行,企業家可以利用這一良好成果向有關風險投資機構爭取投資。

          擴展階段(距離盈虧平衡還有1年左右的時間)。公司已成功開發出市場上有生命力的產品和服務,公司需要增資擴展現有的業務,這階段公司不宜出讓較多的公司股權。

          發展階段。公司的投資項目已越過盈虧平衡點,碩大的盈利機會擺在面前,只要能迅速投資,就可獲取高額收益。在這種情況下,為獲得巨額投資,企業家也不得不放棄少量的公司權益。

          杠桿式買入。企業家向風險投資公司舉借債務,購買公司,同時放棄一部分公司權益。

          轉折階段。公司面臨困境,甚至可能破產,此時投入風險資本風險較高,企業家必須有保證公司起死回生、盡快扭轉不利局面的行之有效的方案,才能使風險投資家慷慨出資。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這些表面現象就代表英特爾公司的管理風格了。格羅夫的嚴格管理在全美國都是出了名的。1984年,美國的《財富》雜志就把他評為“美國最嚴厲的老板”之一,然而,正是這種外松內緊的管理風格幫助英特爾公司闖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最大的困難是1994年出現的。當英特爾公司把數以百萬的芯片送往世界各地的時候,技術人員發現這些芯片存在著不大不小的問題——會導致計算機錯誤的短時脈沖波干擾。剛開始的時候,公司還抱著僥幸心理: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非常之低,有些用戶也許許多年也不會碰到。公司的工程師們對用戶說,除非用于高級計算,不然的話用不著擔心。得到這樣的答復后,一些用戶撥通了美國的有線新聞網(CNN)、《紐約時報》和《華爾街郵報》的電話。此時,格羅夫正在度圣誕節,跟家人一塊滑雪呢。據格羅夫的女兒說,當他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狠狠地打了自己好幾個耳光”,然后中止休假返回了總部。經過一夜的商討,星期一上午,宣布出資4.75億美元更換所有的“奔騰”芯片,英特爾公司甚至可以為用戶提供上門服務。用格羅夫的話來說:“這是一次血的教訓!”然而壞事最終變成了好事,英特爾公司的聲名大震,而顧客們對英特爾公司所做出的承諾感到非常滿意。

          格羅夫嚴格要求下屬,對不良現象敢于直言不諱地批評。格羅夫的副手、現在已接替他任公司總裁的克雷格·巴雷特回憶說,一次他在處理半導體原材料中時間抓得不緊,格羅夫當面批評他,說他“每小時浪費了24萬美元”。公司的同事們把這種批評稱之為“有益的沖突”,這句話流傳至今。格羅夫始終強調工作要認真踏實,不要說俏皮話,常常掌握有效的數據和具體情況。職工對他都很折服。格羅夫自己并不認為他是鐵石心腸的經理,實際上他很能善與人同。在公司現任13名高層經理中,有11人同他共事達20年之久,最后就任的也有15年了,這對管理人員流動性較大的美國企業來說是不多見的。

          1995年格羅夫得了前列腺癌,他根據對病情有關數據的分析,自行決定采用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他說:“在我的余生中,將難擺脫對病癥的恐懼。”他雖已年屆六旬,仍無退意,他自稱還要再干15年。1998年5月格羅夫接替英特爾創建人莫爾任董事長,從此他對公司有重大的決策權。

          格羅夫的一舉一動,在高科技業界影響頗大,許多人嚴陣以待,更多的人坐立不安。格羅夫從不讓對手喘息,他堅信: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3.商場如戰場

        有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坦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決定了戰爭的勝負。但愿第三次世界大戰不要發生,如果真要打的話,信息技術將是決定勝負的因素,因為那將是一場數字化的戰爭。

        在計算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方面,英特爾有著三條著名的定律:第一條定律就是著名的莫爾定律——計算機芯片的集成度和運算能力每18個月翻一番。第二條定律是前任總裁安德魯·格羅夫的定律——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1997年5月8日,英特爾新任總裁、首席執行官克雷格·巴雷特博士在上海花園飯店正式發表奔騰二代芯片(Pentium  Ⅱ)時,說出了英特爾公司一直在起作用的第三條定律——更快地發展計算技術和應用。

          英特爾公司實力不斷膨脹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間斷地開發新產品,能夠持續地為提高電腦功能提供新型微處理器。英特爾公司的創建人之一莫爾在1975年預言計算機功能每18個月提高一倍,以后這句話成為世界公認的“莫爾定律”。這并不是物理學定律,而是技術與商業發展的定律,這個莫爾定律已由于英特爾公司在一定的周期內推出效能更高的微處理器而得到了驗證。

          從1971年到1989年,英特爾公司共開發出7種型號的微處理器,每種型號功能都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格羅夫在擔任總經理期間撰寫了書名為《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的著作,為英特爾公司第二定律做了最好的詮釋。這個書名既是美國硅谷高技術產業激烈競爭態勢的反映,也是他個人對事業執著追求的寫照。他說:“在經營業務中,我深信偏執狂的價值。”現在這個書名已成為公司的座右銘。評論家認為,格羅夫的巨大成就并不完全出于他的偏執狂個性,他的可貴之處是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他不厭其煩地要求公司的各部門經理要對外界的情況變化“了解、再了解”,不要怕瑣碎、麻煩。他認為現在的經理們對掌握情況的重要意義盡管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身體力行者卻寥寥無幾。他批評他們總是自以為是地把新出現的問題當作老問題來解決,忽視它們的變化。

          英特爾在推出第一批“奔騰”型芯片時,單價高達1000美元,主要用于裝備當時的最高檔個人電腦和用于網絡通信的服務器。這個價格可以保證公司在較短的時間內收回為新型芯片投入的研究開發和制造成本。而且每當推出一種新產品時,英特爾的股價立即隨之上揚。如1997年5月該公司宣布推出“奔騰”Ⅱ型芯片時,股價立即上升4.87美元,達162.50美元。

          隨著新型芯片產量和銷售額的迅速增加,它的售價不斷下調,一直降到略高于200美元,這時它也就成為大路貨。這個價格水平足以使英特爾公司每年仍可銷售數百萬塊,能夠繼續獲得相當的利潤;同時也能使電腦制造廠商把電腦價格保持在1500美元的水平上,這個價碼既可使電腦有銷路,也能保證電腦廠家有利可圖。就在這個時候,英特爾公司已經開發成功和制造出新一代的芯片,正待進入市場,開始新的一輪芯片競爭,它的利潤和股價也將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4.給世界一顆奔騰的心

            10倍速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們的成功與失敗正以10倍速的節奏進行。

            10年來,英特爾公司一直處于迅猛發展的態勢,而且現在仍然方興未艾。它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廠商,全世界85%的個人電腦都打上“內裝英特爾(微處理器)”(Intel Inside Intel)的標志,穩穩地壟斷了作為電腦心臟與大腦的微處理器的制造與經銷。1996年,英特爾公司的芯片銷售收入為208億美元,盈利51.57億美元,相當于“電腦之王”微軟公司盈利25億美元的2倍以上。1996年盈利比1995年增長45%,增幅居《幸福》雜志所列美國500家大公司之首。現在它銷售的芯片利潤高達60%左右。公司股價在1995年底不到60美元,1996年底猛增到145美元。10年來英特爾公司投資回報率年均達到44%。

          美國分析家估計,在2000年,英特爾公司盈利將達到200億美元,可能超過埃克森石油公司等所有盈利大戶,成為美國創利最高的企業。

          英特爾公司的發跡,從客觀上來說是由于社會在向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對于構成信息技術基礎的半導體的需求不斷上升。10年前美國對信息技術的投資(不包括軟件)占各行業資本設備經費的31%,到1995年底已上升至52%。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潘·羅奇認為:“從發展的規模、增長率以及對未來經濟重要作用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現在已明顯地成為基礎產業。”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和經濟諸領域的推廣利用,愈來愈多的產品使用更多的半導體。10年來,在電子產品成本中半導體所占比例增加了一倍,上升到16%,有的分析家估計在2000年將達到25%。

          在上述背景下,世界出現了半導體產業的投資熱潮,美、日、韓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大電子公司紛紛建造大半導體工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經營半導體的企業都能在競爭中奪取優勢,相反相當多的大電子公司遭到敗績。許多擁有高超半導體技術的美國大計算機公司,如IBM、摩托羅拉、數據設備公司(DEC),在半導體產業競爭中并沒有占到上風。一度興旺發達的日本、韓國半導體產業現在正面臨重重困難,而惟有英特爾公司堪稱一枝獨秀。

        英特爾常勝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公司高層領導始終保持危機感,總裁格羅夫說:“英特爾一直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懈怠。”他有一句至理名言常常掛在嘴邊,“惟具有憂患意識,才能永久長存。”資深副總裁虞有澄總結20多年在英特爾的工作經驗是,“永無止境的學習,追求技術創新的極限,大膽嘗試錯誤的勇氣。”正是由于高層領導的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才能使英特爾這條戰船在市場競爭的狂濤中劈波斬浪,無往不勝。

          在英特爾,它允許相當的冒險空間,而且從來不會輕看“敗戰將軍”。他們認為,勇于嘗試風險有助于個人成長。當然,嘗試風險會有兩種結果:或成功或失敗。成功了,自然可以提升創新的領域,這是一種成長;失敗了,也可以從中汲取教訓,獲得經驗,這也是一種成長,而人在失敗時比成功時會成長得更快。英特爾還提倡從嘗試錯誤中學習,不管是別人的錯誤還是自己的錯誤,最終都要成為他們學習的最佳跳板。

          英特爾時時提醒自己,成功的企業潛在的最大的危機是過于沉溺現狀而停滯不前,所以必須繼續嘗試風險,將知識擴充到新的領域。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從嘗試錯誤中學習和提高,正是英特爾在高科技管理上的獨到之處。這一切,使英特爾時時刻刻走在高科技發展的最前列。

          英特爾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他們仍然認為,電腦產業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英特爾人信心十足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然而,對任何一個風險投資家來說,羅克對英特爾公司的投資都是令人贊嘆的。諾伊斯和莫爾的經歷已經證明他們是半導體行業的超級巨星。盡管這時的行業銷售額已經超過了10億美元,但整個行業的集中度仍然不高,那些新成立的公司要進入這一行業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而新的企業的加入,強化了產業內部的競爭。

          在羅克投資英特爾公司以前,行業內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以風險資金為基礎的風險企業。然而,事情正在改變。其他初露鋒芒的風險企業家正在尋求其他風險投資家的幫助。從1967年至1972年,僅半導體行業內,就有30余家的風險企業成立,其中不乏像國民半導體公司、超微半導體公司這樣的優秀企業。

        風險投資的急劇增加要比行業銷售額的急劇增加早4年左右。要把半導體行業的成功完全歸功于風險企業的發展是不恰當的,畢竟,像IBM、AT&T和摩托羅拉這樣的巨型企業仍在行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風險資金加快了新產品的發明和商業化進程,這一點是無需懷疑的。90年代初,英特爾公司、國民半導體公司、超微半導體公司的銷售額已超過70億美元。


         

        上一篇:IBM新世紀兩大主題——電子商務與風險投資

        下一篇:微軟霸業,誰與爭鋒

         推薦閱讀
      1. Copyright © 2009—2025 ,www.julong-ads.com,All Rights Reserved. |  黔ICP備2023009491號-1  |  貴公網安備52010302003427號
      2. 關于本站  |  網站聲明  |  網站導航  |  留言交流  |  友情鏈接  |  祝福頻道  |  微信公眾號  |  新浪微博  |  我的大學  |  我的高中  |  簡歷2009
      3. 版權聲明:凡注明本站原創文章、作品,未經本人許可,任何人或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對本站內容進行復制作商業用途.
      4. 本站部分文章、資源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及時致信告知我站.
      5. 地址:中國·貴州·貴陽  郵編:550018   微信公眾號:WEBZZQ  郵箱:admin@zouzhiqiang.com
      6. QQ:470870191 歡迎各位站長加入個人網站交流討論QQ群: 15410235
      7. 訪問統計:
      8.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欧美大战日韩91综合一区婷婷久久青草 |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精品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高清免费久久午夜精品|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8|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精品国际久久久久999波多野|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99久久99久久|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禁18久久久夂久| 色综合合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片|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五月|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午夜久久影院| 久久福利资源国产精品999| 久久久久久极精品久久久|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8|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福利|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婷婷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 久久久黄色大片|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