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3-27 點擊: 次 來源:網絡收集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美國硅谷的巨大成功,是無數風險投資家瘋狂舞蹈的結果:他們不但提供資金,更重要的是手把手地教會你如何管理企業,怎樣把股票拋給公眾……硅谷代表的是一種新興的奧林匹克式的創業革命,點金術的內涵已擴大到“無中生有”,信息和創新所創造的無限財富多過加州礦脈里的金礦…… 美國的硅谷是世界上第一個高新技術園區,它已經成為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區的典范,許多國家都將其最著名最成功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稱為“硅谷”。 硅谷創建至今已有近50年的歷史,但仍然生機勃勃,常盛不衰。這里有7000多家高新技術公司的總部,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高新技術公司中,有20%在硅谷安家落戶,如著名的電腦公司惠普公司、軟件大王微軟公司、芯片大王英特爾公司、網絡巨子網景通信公司、網絡新秀Yahoo!公司、感光材料大王柯達公司以及太陽微系統公司、西斯科公司等。在硅谷,每周有10多家新企業誕生,平均每5天就有一家公司的股票掛牌上市。硅谷的失業率僅為3.1%,而出口卻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工資增長率為美國工資平均增長率的5倍。因此它被譽為美國經濟發展的頂峰和商業界的典范。 硅谷開創了一種非常特殊的超級資本主義——一個以不斷創新的技術、熱烈的創業精神以及激烈的經濟競爭等等為根基的體系。這個體系包含了無數的商業交易、衍生公司、創新公司以及他們的成敗起落。成千上百的資本家和工程師都投身其中,而政府卻幾乎未曾插上一腳。目前這個市場的潛力無限,任何公司或個人的成敗都還難下定論。在硅谷盛行的高技術資本主義,恐怕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地方雷同。 硅谷的工業領袖深以他們所創造的體系為榮,這或許無可厚非,因為他們的工業不僅使自己成為百萬富翁,更創造工作機會,實現降低稅率的愿望,造福地方鄰里,功不可沒。微電子工業身為信息社會的重鎮,對國家社會貢獻良多,若非它提供了一個經濟轉機,今天的美國也許仍停留在過去時,充滿煙囪和低等勞工的凄涼景況。 如果你有創新精神和技術實力,硅谷將是你迅速成名的好去處。你可以孤身一人什么都不帶,就帶著你的技術,在硅谷地區人多的地方如工業園區或是公園等,大聲叫喊“互聯網絡”、“圖形加速處理”、“網絡信息搜索”……之類最時髦的科技名詞,或者干脆就是大家根本聽不懂的技術新術語,立刻就會有風險投資家帶著大把鈔票走過來資助你創業并成為你創業的伙伴。當然這只是一個笑話,但這一笑話卻不是毫無根據的空穴來風,在硅谷沙山路的一幢樓里就曾經住著一些風險投資家,每天都有幾個年輕人在樓下徘徊,期待著與風險投資家為伍走上創業的道路。風險投資家們在硅谷的收益也是相當可觀的,例如在蘋果電腦公司,風險投資投資1美元,取得的回報高達240美元,可謂暴利中的暴利。由于高科技投資有很高的回報率,引得美國東南海岸甚至歐洲的風險投資都大量流向硅谷。 許多科技人才在這里一舉成名繼而暴富,這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可能是神話,但在硅谷卻并不稀奇。遠的不說,就說九十年代的兩個例子:網景公司的馬克·安德森和Yahoo!公司的楊致遠。安德森,大學畢業后在硅谷的一家公司工作,他開發出網絡信息瀏覽軟件后,1994年與他人共同創建了網景通信公司。公司股票上市的第一天(1995年8月8日),就從每股27美元飆升到71美元。公司成立不到18個月,安德森和他的搭襠已雙雙成為了億萬富翁,僅3年時間,網景公司從13人發展到今天的4000人,總資產達5億美元。華裔青年楊致遠,現年29歲,從小生活在硅谷,獲得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在開發出網絡信息搜索軟件后,1995年與他人共同創立了Yahoo!,公司股票上市不到一天便行情飛漲,一日之間他和他的搭襠雙雙成為了億萬富翁。1997年,楊致遠的公司收入高達4億美元,公司總資產已達20億美元,以至于媒介驚呼:戴著眼鏡,看上去依然學生氣十足的楊致遠已成為無數美國青年心目中的偶像。 以硅谷為代表的美國高科技公司為什么能夠在短期內茁壯成長?如果說硅谷創造了美國的現在,誰又創造了硅谷的現在?硅谷對世界科技具有巨大影響且久盛不衰,令人禁不住要問一聲:硅谷有何奧秘? 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駕車縱游硅谷,沿途其實就是硅谷歷年來的發展軌跡。游硅谷理應從斯坦福大學出發,校區內有個斯坦福研究園區,是惠普總公司和硅谷早期其他數十家公司的所在地。硅谷自谷內最成功的“公司”斯坦福大學開始,往南到圣何塞市,沿途在帕洛阿爾托可以看到幾棟高聳的辦公大樓醒目地矗立著,那就是風險投資公司的所在地,他們為創業工程師提供資金,而那些工程師便以他們在別家公司發展出來的新技術為基礎,創立新公司,并繁衍而為數百家公司。 再往下走就到了山景市,這里是快捷半導體公司的發源地,許多公司都是從這兒衍生出來的。往谷里再走數英里,就進入今日硅谷的心臟地帶,也就是大多數的半導體公司都集中在這里的森尼韋爾、丘柏提諾、圣克拉拉等城市。英特爾總部在圣克拉拉,先進微器件公司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就在附近。還有一家著名的酒吧——Wagonwheel Bar,是早期那些風險投資家與半導體工程師經常飲酒聚會的地方。右邊的小山便是帕洛阿爾托丘陵,是那些新發跡的百萬富翁最喜歡住的地方;附近的丘伯提諾,有蘋果公司和其他新創立的公司。而位于斯坦福大學校園的邊緣的門羅公園沙山路(Sand Hill Road)3000號,更是遠近聞名,因為這棟大廈聚集著十幾家老牌的風險投資公司,這一棟設計優美的大廈,建在一個漂亮的山坡頂上,遠眺著海濱美景。沙山路3000號的花草樹木都是經人悉心照料、精心修剪過的,停車場上停滿了各式的名牌轎車。這副刻意布置的田園景象流露出榮華富貴的生活景象。 這些高技術的贊助人集中一處,左右著投資家和創業家。風險投資家可能在午餐的時候,從一位同行好友那里打聽有關某一位他正在考慮投資的創業家的經營計劃。如果有哪位創業家遭到了拒絕,通過這樣便利的信息網,消息很快就會傳遍,使得他們成了能合力對付創業家的“投資集團”,違背了自由市場的理想。決定投資與否是很主觀的,一位投資家的直覺也許有誤,卻可能影響了其他的人。 硅谷創建初期流行的一句話足以說明這里的重要:如果你想要自己創業,正愁找不到財務支援,那就開車去沙山路3000號吧!那兒有成堆成垛的創業資金等著你。 可以說這樣的風險投資公司在硅谷很多,也是硅谷的一個重要標志,不難看出除了高科技公司存在的強烈創業精神和擁有一批科技人員兼企業家之外,金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其中,風險投資公司為高科技公司開辟了廣闊的融資天地,在硅谷高科技公司快速成長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硅谷是全美風險性創業投資的主要活動中心。全國最大的風險性創業投資公司有2/3以上在硅谷或附近設有辦公室。其余的許多風險投資公司,雖然設在別處,也都和硅谷有密切的關系。風險投資與創業精神相輔相成,如果不了解風險投資家的作業方式,就無法了解像硅谷這樣的高技術系統。 風險投資家可以說是操生殺大權的守門人,他們除了可以決定一個新公司能否成立之外,還在公司發展的初期,協助公司的經營管理,并且提供技術方面的建議。有些時候,他們甚至可以請公司的總裁走路,親自接管公司,直到找著新的領導人為止。風險投資家多半不公開出面,因此一般大眾對他們大都認識不清。許多美國人甚至不知道有風險投資家的存在,能夠了解他們在引導技術創新方面影響重大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風險投資就是把錢押在潛力雄厚的高技術新公司,而風險性創業投資公司便在企求高回收的投資人和需要資金的創業家之間,扮演中間人的角色。他們的投資經常只是根據創業家美好的構想為基礎,而這種擔保是傳統的銀行家絕對不會予以考慮的。創業家經常必須以出讓公司的股權(高達50%)來換取創業資金,從這點可以理解到,創業家對于風險投資家不會有好感,有時甚至稱他們為“風險投機家”。但是,風險性創業投資對于創業家卻十分重要。 風險性創業投資人因為受到投資稅率的優惠以及高回收報酬率的誘惑,便甘冒高度的風險。最近幾年來,一些最成功的創業投資,年回收率都高達50%以上,35%算是很平常的了,因此,創業資金的來源驟然大增。 才不過10年多以前,風險投資這一行還在逐漸沒落之中。1969年美國國會把長期投資盈利的最高稅率從24%提高到49%,這項決定使得創業資金的來源驟減,也澆熄了投資新公司的意愿。1969年托付給創業投資公司的私人投資有1.71億美元。新稅率法案生效以后,到了1975年,創業投資跌落到1000萬美元,只及1969年的6%。 1978年,經過硅谷和其他地方的高技術公司極力游說之后,國會推翻了早先的決定,把最高投資盈利稅率降回28%,風險投資又恢復了它的吸引力。不久,美國勞工局也允許把退休基金挪用到創業投資。1981年,國會更進一步把最高投資盈利稅率降低至20%。結果到了1982年年底,新托付給風險投資公司的私人投資金額激升至14億美元以上,高達12年前的8倍。 硅谷絕大多數成功企業的背后都有風險投資的支持,風險投資是硅谷的魅力所在。可以說,風險投資是鑲嵌在美國硅谷的一顆鉆石,沒有風險投資,就沒有硅谷的今天。 在巨大的風險投資的推動下,以美國硅谷為核心的科技企業大大推動了整個經濟的增長。以計算機和半導體工業為例,風險投資大量涌入促使其飛速發展,目前,以計算機為主導的信息產業的產值已占美國工業總產值的45%。全世界最大的100家電腦公司中,有20%是在作為經濟奇跡的硅谷區滋養的,而硅谷又是風險投資的大本營。在硅谷,平均每一天就有62人被送進百萬富翁之列。1997年,美國各高科技企業的市場價值猛增。以電腦聯網公司為例,如Yahoo!、Excite、Infoseek以及Lycos的利潤上升了10%,其股票價格已經達到了1999年預期價格的100倍。 科技向實際生產力的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1981年到1985年,平均每個新興高科技企業在其創始的最初5年之內,大約需要200萬到1000萬美元的起動資金,10年后,這個數字增長了一倍。風險投資為此提供了大約2/3的資金。風險投資在高科技企業的發展上立下豐功偉績。高科技企業起動階段資金短缺,他們既無廠房儀器可作抵押,又無貸款資信可供查詢,很難獲得銀行貸款。他們往往只能求助于風險投資,沒有風險投資就沒有新興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以美國為例,風險企業平均生產率每年遞增9%,高于美國平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的3倍,其稅前收入每年遞增35%,而出口總額遞增23%。風險企業的就業機會每年遞增88%,而在同一時期《幸福》雜志500家最大工業企業卻下降了0.8%。不僅如此,風險投資為社會創造的大都是高、精、尖就業機會,雇員中相當大的比重是科研、技術和管理等人員。這些人員占風險企業全部員工的61%,而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字,科技管理人員只占美國全部職工的14%。 風險投資推進了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風險投資的增長。美國風險投資規模近年高速增長。1997年,美國風險投資當年投入額高達122億美元,創歷史最高記錄,比上一年增長了20%。全美風險企業達2690個,比上一年增長了24%。風險投資總額中,62%用于高科技企業。以計算機聯網(Internet)為例,風險投資額達18.8億美元,是1996年的200%,1995年的1300%!其增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僅就硅谷而言,1997年風險投資向該地區注入了36.6億美元的資金,比1996年增長了67%。 隨著硅谷成功給世界帶來的巨大魅力,過去的10年,美國風險投資業本身已形成了一個新興的金融工業。風險投資公司如雨后春筍,成批涌現。擁有1億美元,甚至10億美元資產的風險投資公司比比皆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風險投資公司走出狹義的風險投資模式,轉向更廣泛的資金需求市場。除了傳統業務,風險投資家又開拓了廣義上的風險投資業務,如風險租賃、麥則恩投資、風險購并、風險聯合投資等等,進一步加強了風險投資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不斷創新不斷創業,風險投資的不斷注入,就是硅谷美妙動人的歌聲,有什么力量能阻滯硅谷前進的速度呢?每一天都有新技術浪潮的弄潮兒來這里捕捉發展新動向,并試圖創立第二個雅虎或網景公司以碰碰他們的運氣。每一天都有腰纏萬貫的風險投資家游蕩在這里,試圖“捕捉”到第二個比爾·蓋茨或喬布斯以求財運亨通,正是成千上萬名如羅克、麥克琳這樣的風險投資高手和楊志遠、凱普蘭這樣的時代精英化腐朽為神奇,以高科技為支點,以風險投資為杠桿,撬動了硅谷的騰飛。只要有人在做這種努力,這塊土地就能在實現創業之夢、技術突破和快速發財方面繼續保持創新的活力。 |
上一篇:蘋果公司:成功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