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與世界經濟的進一步融合,物流需求高速增長,物流企業數目和規模急速擴張,人才的缺乏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大瓶頸。人才的緊缺造成物流人員頻繁流動,很多公司對此深感棘手和無奈。員工流失意味著企業在招聘、甄選、培訓上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如果還存在技術和客戶資源的流失則對企業的傷害更大,因此,員工流失問題一直是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管理心理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在員工流失因素的分析上,西方學者有了不少成果,mobley的中介鏈模型是得到廣泛認同的一個理論。他認為員工流失是企業、個體、經濟和勞動力市場三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文即運用這一模型分析物流業員工流失的原因,并提供一定的意見和建議。 物流業人員流失的成因分析 1.1 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因素 1.1.1 我國經濟持續向好,物流業發展迅速 物流發展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物流業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產業,2000年以后,伴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不斷增長,尤其是加入wto后,國內物流行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一方面國有物流企業加快轉型,另一方面大量的民營物流企業嶄露頭角,外資物流企業也加快了在國內的投資腳步。連續幾年,我國物流業年平均增速超過18%,增幅明顯高于我國同期gdp增長的速度。 1.1.2 物流勞動力市場滯后了物流業的發展 物流業的大發展使得新公司不斷涌入,各公司機構極力擴張,這都需要大量的人員填充,但是,物流專業人員數量卻沒有相應大幅度增長。整個物流勞動力市場的特征是:物流人才整體不足,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普遍偏低,尤其是中高級物流人才緊缺匱乏。我國物流教育起步較晚,現有的管理人員大都是從傳統的運輸倉儲行業或其它行業轉過來的,缺乏專業、系統的物流理論知識,難以滿足物流專業化、信息化、集約化等的要求。從2000年教育部批準北京物資學院第一家高校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算起,到目前為止,包括中專、大專和本科教育,全國開設物流專業的學校有1000多所,每年能夠提供的畢業生只有幾萬人,而據估算,我國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約為三四十萬,物流專業人才已經被列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并且,由于物流教育存在著缺乏系統的物流理論、教材與課程設置不盡合理、師資力量缺乏、教學停留在傳統物流上、水平參差不齊等一系列問題,從物流企業反饋來看,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只適合傳統物流業,無法滿足現代物流的需求,物流人才供需錯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教育體系均不能滿足人才培養需求,造成勞動力市場后續供應缺乏。這種狀況下,各物流公司為了迅速開展業務,直接選用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客戶資源,熟悉物流運作的人員,尤其是一些中高級管理人員,往往有幾個公司同時在挖,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實行本地化人才策略更是推波助瀾。 1.1.3 社會約束機制不健全 我國人才市場的競爭機制還不完善,如西方國家在競業禁止方面有完備的法律規定,而我國在這方面還有待提高。其次,缺乏企業和員工共同認可并自愿遵守的職業規則,社會誠信信息系統還沒有建立,這些使得挖人戰、跳槽熱愈演愈烈,人才競爭趨于無序甚至混亂。 1.2 個人因素 首先,員工個體變量會影響其離職動機的強弱,如年齡、婚姻狀況、教育背景、工作經歷、性格特點等。 其次,一些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對物流業了解不充分便貿然進入該行業。他們對物流了解不多,但認為物流行業將來會有較大的發展,加上現在就業形勢緊張,本著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選擇了物流企業,結果進入企業后發現工作不是自己所喜歡或擅長的。 第三,期望值過高造成離職。如果員工的期望值較高,一旦認為在企業內部無法滿足其期望時就會產生離職的意愿。尤其是一些優秀員工,其在企業內取得成績,贏得客戶和同事的認可,積累了經驗和人脈后,他們會對其自身價值重新評估,期望企業給予更多地回報以體現價值,在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或者外部企業能夠更快更好的給予滿足時,出現流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