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7-20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供應鏈風險的成因分析 1.供應鏈組成要素形成的風險 機會主義風險。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供應鏈合約的一方從另一方那兒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合約破裂,導致供應鏈的危機。在整個供應鏈管理環境中,委托人往往比代理人處于一個更不利的位置,代理企業往往會通過增加信息的不對稱,從委托合作伙伴那兒得到最大的收益。 信息溝通障礙風險。由于每個企業都是獨立經營和管理的經濟實體,供應鏈實質上是一種松散的企業聯盟,當供應鏈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日趨繁復時,供應鏈上發生信息錯誤的機會也隨之增多。信息傳遞延遲將導致上下游企業之間溝通不充分,對產品的生產以及客戶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現分歧,不能真正滿足市場的需要。同時會產生牛鞭效應,導致過量的庫存。 企業運作風險。現代企業生產組織強調集成、效率,這樣可能導致生產過程剛性太強,缺乏柔性,若在生產或采購過程的某個環節上出現問題,很容易導致整個生產過程的停頓。 渠道成員風險。分銷商是市場的直接面對者,要充分實施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必須做好分銷商的選擇工作。在供應鏈中,如果分銷商選擇不當,會直接導致核心企業市場競爭的失敗,也會導致供應鏈凝聚力的渙散,從而導致供應鏈的解體。 物流運作風險。物流活動是供應鏈管理的紐帶,這就需要供應鏈各成員之間采取聯合計劃,實現信息共享與存貨統一管理。但在實際運行中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導致在原料供應、原料運輸、原料緩存、產品生產、產品緩存和產品銷售等過程中可能出現銜接失誤,這些銜接失誤都可能導致供應鏈物流不暢通而產生風險。 2.供應鏈外部環境風險 市場需求識別風險。供應鏈的運作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供應鏈中的生產、運輸、供給和銷售等都建立在對需求準確預測的基礎之上。市場競爭的激化,大大增強了消費者需求偏好的不確定性,使準確預測的難度加大,很容易增加整個供應鏈的經營風險。如果不能獲得正確的市場信息,供應鏈無法反映出不斷變化的市場趨勢和顧客偏好。一條供應鏈也會由于不能根據新的需求改變產品和供應物,而不能進入一個新的細分市場。最后,市場機會也會由于不能滿足顧客快速交貨的需要而喪失。 經濟波動風險。市場經濟的運行軌跡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繁榮和衰退交替出現,這種宏觀經濟的周期性變化,使供應鏈的經營風險加大。在經濟繁榮時期,供應鏈在市場需求不斷升溫的刺激下,會增加固定資產投資,進行擴大再生產,增加存貨、補充人力,相應地增加了現金流出量。而在經濟衰退時期,供應鏈銷售額下降,現金流入量減少,而未完 成的固定資產投資仍需大量資金的繼續投入。此時市場籌資環境不理想,籌資成本加大。這種資金流動性差的狀況就增大了供應鏈的經營風險。 經濟政策風險。當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時,往往會對供應鏈的資金籌集、投資及其他經營管理活動產生極大影響,使供應鏈的經營風險增加。例如,當產業結構調整時,國家往往會出臺一系列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和措施,對一些產業的鼓勵,給供應鏈投資指明了方向;對另一些產業的限制,使供應鏈原有的投資面臨著遭受損失的風險,供應鏈需要籌集大量的資金進行產業調整。 法律環境風險。國家法律代表國家的利益,制約著人們的行為。供應鏈成員所面臨的法律環境的變化也會誘發供應鏈經營風險。每個國家的法律都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法律法規的調整、修訂等等不確定性,有可能對供應鏈運轉產生負面效應。 二、供應鏈成員對待風險的態度 1.風險愛好(Risk-Love)型企業 對于這種供應鏈企業來說,它不顧可能發生的危險,仍實施某項行為和進行某項決策活動。其效用函數是凸型的,期望效用必然小于概率事件的期望效用。風險愛好企業獲 隨機收益比獲取確定收益所承擔的風險要大,而機會則小。該類企業傾向于風險投資,遵循風險越大收益越大的經營信條,其有利的一面是易抓住市場機會,于風險處獲取第一桶金,其弊端是遇到風險有可能顆粒無收,甚至一蹶不振。 2.風險厭惡(Risk-Averse)型企業 這種企業較保守,回避可能發生的風險。其效用函數是凹型的,期望效用必然大于概率事件的期望效用。風險厭惡型企業寧愿獲取確定收益而不愿獲取隨機收益或不確定收益,即盡可能回避風險。此種類型的企業容易錯過良好的潛在商機,由于擔心投資決策失誤而不敢貿然進入投資回報率高的行業,發展相對緩慢。 3.風險中性(Risk-Neutral)型企業 這種企業既不冒險也不保守,而是介于風險愛好與風險厭惡之間。我們可以看出,概率事件的結果與概率事件本身無差別。這類企業屬于理智型投資偏好類型,投資選擇在仔細分析市場機會的前提下,敢于抓住商機又不貿然行動,即尋求穩妥又不固步自封。 三、供應鏈風險防范對策 加強節點企業的風險管理。供應鏈從采購、生產到銷售過程是由多個節點企業共同參與而形成的串行或并行的混合網絡結構。其中某一項工作既可能由一個企業完成,也可能由多個企業共同完成。供應鏈整體的效率、成本、質量指標取決于節點指標。由于供應鏈整體風險是由各節點風險傳遞而成。因此,通過對節點企業風險的識別與判斷,進行風險調整和優化,將大大加強整個供應鏈的風險控制。 建立應急處理機制。供應鏈管理中,對突發事件的發生要有充分的準備。對于一些偶發但破壞性大的事件,可預先制訂應變措施,制定應對突發事件的工作流程,建立應變事件的小組。同時,要建立一整套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當其中一項以上的指標偏離正常水平并超過某一“臨界值”時,發出預警信號,及時做出處理。 加強信息交流與共享,提高信息溝通效率。供應鏈企業之間應該通過建立多種信息傳遞渠道,加強信息交流和溝通,增加供應鏈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來消除信息扭曲,比如共享有關預期需求、訂單、生產計劃等信息,從而降低不確定性、降低風險。 優化合作伙伴選擇,形成價值同盟。供應鏈合作伙伴選擇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補性以發揮合作競爭優勢,一方面也要考慮伙伴的合作成本與適應性。合作伙伴應將供應鏈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由采購、生產、銷售各環節構成的分離的功能模塊。只有鏈上伙伴堅持并最終執行對整條供應鏈的戰略決策,供應鏈才能真正發揮成本優勢,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達到供應鏈價值的最大化,實現各成員的共贏。 |
上一篇:我國第四方物流發展前景及對策
下一篇:構建供應商與客戶雙贏的供應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