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5-26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1 引言 供應鏈物流信息系統的應用是提高供應鏈競爭力與客戶服務水平的關鍵因素。物流信息系統在供應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減少牛鞭效應產生的需求不確定性;二是為供應鏈成員企業提供決策支持,同時極大地增加了決策的正確性;三是降低了供應鏈成本。提高了運作效率。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信息系統做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從供應鏈物流基礎信息系統、決策支持信息系統和智能信息系統二三個方面介紹供應鏈物流信息系統研究狀況,并對供應鏈物流信息系統進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2 供應鏈物流基礎信息系統 提高供應鏈整體運作效率和競爭力的基礎是通過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進行信息交換、傳輸和共享來增強整體協同性。供應鏈成員企業利用現代識別技術進行信息采集,通過信息技術轉換格式,運用標準協議進行信息交換,通過統一的信息平臺交換、共享信息。 2.1 信息采集 要想提高供應鏈的管理績效,降低整個供應鏈成本,必須從基礎的信息采集技術入手,進而改善供應鏈中的信息傳遞模式。信息采集依賴于條碼技術和自動識別技術,而條碼和電子標簽的標準化是自動識別技術的基礎。美國超級市場委員會制定了通用商品代碼UPC碼,美國統一編碼委員會(UCC)建立了UPC條碼系統,并全面實現了該碼制的標準化。 自動識別技術不僅降低了成本,降低了信息采集差錯率,而且極大的提高了供應鏈管理水平。張斌提出了在倉儲信息采集、分揀信息采集、銷售信息采集等方面利用RFID系統。設置一定數量發射器和接收器,利用接收器掃描貨物上的電子標簽,然后將閱讀的信息存儲到計算機中。當商品出庫時,利用發射器掃描電子標簽,對已存儲的貨物信息進行更新。閆正龍等從供應鏈車輛、設備管理方面提出了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和GIS地理信息系統跟蹤車輛和貨物信息,實時更新計算機數據庫,實現對車輛的實時、動態監控管理,從而協同進行供應鏈管理。 2.2 信息傳輸與交換 信息通過網絡傳輸技術和網絡傳輸協議在供應鏈成員企業間進行傳遞,從而輔助供應鏈成員企業進行協同決策,為提高供應鏈整體運作效率提供支持。供應鏈成員企業采用各異的信息系統,對于供應鏈間異構的信息系統進行信息交換,主要運用EDI方式、XML方式、SOAP方式等對信息進行統一的轉換,即采用統一的中間數據格式進行數據交換。EDI是供應鏈合作伙伴間協同合作的系統媒介,用于供應鏈集成的信息交換。 王曉平研究了企業基于ebXML規范對信息進行統一存儲,供應鏈成員可以通過對ebXML數據庫進行查詢來實現供應鏈企業間的信息交換。聶瑞華在基于Web Service技術的綜合物流模型中指出供應鏈企業間利用SOAP(簡單對象訪問協議)平臺進行信息交換。劉廣志研究了從物流信息、交換需求、交換軟件設計三個方面對物流信息交換的中間件LIEM。提出了供應鏈企業間信息接收方可以根據信息發送方的數據格式設置一個數據轉換的翻譯軟件,將接收的數據解析成自己的格式。再生成對方需要的格式進行發送,從而可以直接實現供應鏈異構信息系統間的信息交換。 2.3 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供應鏈成員企業協作的前提,供應鏈的協調運行建立在各節點企業高質量的信息交換與共享的基礎之上。信息共享不僅有助于供應鏈成員企業間信息的透明,而且有助于整個供應鏈相互協作,減少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效率和競爭力。 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供應鏈信息共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YU研究了供應鏈成員企業間三種不同的信息共享模式,即分散控制模式、協調控制模式和集中控制模式,這三種模式主要應用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信息共享。LEE等提出了節點之間信息傳遞結構的信息共享模式,并總結出了信息傳遞模型、信息中心模型和第三方模型。提出一種由供應鏈企業的一方來接收整條供應鏈的信息,并將其存入一個數據庫中進行維護,以提供給整個供應鏈成員企業共享的第三方模式,這種信息共享模式更有利于集中決策,從而實現供應鏈的整體優化。馬士華等研究了基于時間的供應鏈信息共享模式。提出了支持協同決策的信息共享模式,該模式引入了時間競爭的概念,供應鏈各個成員通過核心企業的統一的商務平臺進行信息傳遞與共享,該模式滿足了三種不同的信息需求。 3 供應鏈物流決策支持信息系統 供應鏈物流決策支持信息系統是輔助供應鏈成員企業利用數據、模型和知識,來進行的一種結構化的和半結構化的人機交互信息系統。它是由供應鏈基礎信息系統發展而來的供應鏈信息管理系統,通過為供應鏈決策者提供分析問題、建立模型、模擬決策過程等,利用各種信息和分析工具,幫助供應鏈成員企業提高決策水平,進而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 3.1 基于數據的決策支持信息系統 在供應鏈物流基礎信息系統之上,信息共享內容越來越多,數據量也越來越大。朱杰認為建立在供應鏈基礎上的數據倉庫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凈化、集成及大量的隨機查詢,建立聯機數據立方體,通過分析技術,生成不同粒度的匯總數據,以幫助供應鏈決策者進行協同決策。鄭直文構建了物流信息決策過程模式,通過對供應鏈數據倉庫中的數據利用OLAP技術聯機分析,并利用多維數據集和數據集合技術對數據倉庫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匯總,同時進行分析,然后將分析的數據及時反饋給決策者。 陳京民指出在數據倉庫的應用中,OLAP作為數據前端展示工具,與數據挖掘工具,專家系統和知識發現技術等配合使用,增強了供應鏈分析決策能力。供應鏈決策支持信息系統以數據倉庫為基礎,以數據挖掘與聯機分析處理為工具從源數據庫中抽取數據,并對其進行綜合、集成與轉換,提供面向全局的數據視圖。從多種角度對信息進行快速、一致、交互性的存取,進而對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跀祿䝼}庫、數據挖掘、OLAP技術三者之間內在聯系和互補構成的供應鏈決策支持信息系統的構架,展示了信息的本質,相互結合共同支持決策。 3.2 基于知識的決策支持信息系統 供應鏈知識決策支持系統收集、處理、分享供應鏈的全部知識。增強供應鏈上各決策主體間的溝通效率,提高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效率。彭晨在分析供應鏈中知識流程構成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知識網鏈的供應鏈決策支持信息系統,知識網鏈中的知識能夠不斷更新,實現知識的滾動優化。建立在供應鏈知識網鏈基礎之上的決策過程,不僅能提高供應鏈決策者的知識完善度,而且不斷產生新的知識要求從而促進新知識的自適應過程,從而為供應鏈的理性決策和綜合競爭能力以及雙贏效果提供了知識支持。李惠杰構建了基于供應鏈的知識管理系統,通過提高供應鏈各決策主體的知識共享和利用程度,將供應鏈中的知識流與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相融合,加強溝通,提高供應鏈的協同性和有效性,實現供應鏈各個決策主體的整體效率最優。 3.3 基于模型的決策支持信息系統 供應鏈模型倉庫,是將供應鏈的知識積累以模型的方式進行存儲。Chen提出了在傳統決策支持信息系統基礎之上加入定性分析輔助決策模型庫,這種決策支持信息系統能夠為供應鏈決策主體進行輔助決策,但是由于其模型庫是固定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周曉慶等構建了以集成數據倉庫、知識倉庫和模型倉庫為底部架構的供應鏈決策支持信息系統,這種模型可以隨時更新知識庫,并且通過模型管理系統對模型進行管理及學習,使得模型庫具有一定的自適應能力。從而增強了供應鏈決策主體決策的有效性和智能性,提高了決策的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