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01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生產計劃的概念與作用 生產計劃是企業在計劃期內應完成的產品生產任務和進度的計劃。它具體規定企業在計劃期內應完成的產品品種、質量、產量、產值、利潤和進度等指標。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計劃應通過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的需求結果來確定,應根據銷售計劃來編制,因此生產計劃是企業生產聯系市場需求的紐帶。企業的生產計劃是企業經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年度綜合計劃的核心,是編制其他企業計劃的依據,也是企業在計劃期內全體員工實現生產目標的行動綱領,它對于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合理利用企業資源、科學組織生產活動、生產適銷產品、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生產計劃工作的內容和原則 (一)生產計劃工作的內容 企業生產計劃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調查和預測社會對產品的需求;核定企業的生產能力;確定企業經營目標,制定經營策略;選擇制訂計劃的方法,正確制定生產計劃、庫存計劃、生產進度計劃和計劃工作程序,以及計劃的實施與控制策略。生產計劃是企業年度經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制物資材料采購、供應計劃、庫存計劃、外協計劃、人員計劃、設備計劃和資金計劃的主要依據。 (二)生產計劃編制的原則 生產計劃是企業計劃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生產計劃編制工作必須遵循計劃管理的基本原則,同時還應結合生產計劃工作自身的特點,貫徹以下原則: 1. 以需定產,以產促銷的原則 以需定產,就是企業在制訂計劃、安排任務時,應按照市場調查與預測的結果,根據市場對產品品種、質量、數量與交貨日期的需要來進行。市場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企業的生產計劃必須根據市場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這樣才能滿足市場需要和顧客要求。 企業既要以銷定產,又要以產促銷。也就是說,企業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長,充分發揮企業人才、技術和管理資源的優勢,開發新產品和生產具有一定特色的優質產品,喚起社會的新需求,指導顧客的需求方向。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擴大銷售,才能擴大生產,增加企業收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合理利用生產能力原則 生產能力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在一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一定的資源投入所能獲得的最大產出量。生產能力代表著企業內部的生產條件,因此生產能力是編制生產計劃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企業的生產計劃必須與企業的生產能力相適應,才能合理地、充分地發揮和利用企業的生產能力。為此,企業的生產計劃必須做到:計劃產品的工藝過程與企業設備的性能相一致;計劃產品的產量與企業設備的能力相一致;生產進度的安排均勻,使設備的負荷均衡;生產計劃必須與銷售計劃、人力資源計劃、物資供應計劃、庫存計劃、設備計劃、資金計劃等相互銜接和協調一致。 3.綜合平衡原則 生產計劃指標的確定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既涉及到產、供、銷,又涉及到人、財、物,這就必須對它們進行綜合平衡。綜合平衡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弄清楚企業內部生產的可能性和潛在能力,以生產任務為中心,與設備能力、技術準備、物資供應、資金和勞動力等方面進行綜合比較,發現存在的不足和困難,從而及時提出措施加以解決,保證生產計劃的順利完成。綜合平衡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要對產品品種、產量、質量、成本、消耗、利潤、等各項經濟指標進行綜合比較,要在盡可能提高經濟效益的目標下,對生產計劃的各指標予以合理調整,使確定的生產計劃指標能夠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4.計劃安排最優化原則 所謂生產計劃安排最優化,是指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對生產進行合理安排,求得最佳經濟效益。生產計劃安排最優化包括企業生產各產品的產量最優化配合和計劃安排的動態最優化,也就是根據企業的有限資源,既尋求生產數量滿足成本與利潤指標的要求,又要使生產成本與存貨成本最少而設備負荷率最大。 |
上一篇:流水生產的組織
下一篇:年度生產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