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7-23 點擊: 次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鄒志強 - 小 + 大
《管理學基礎》是一門必修課,我們可以把管理的職能劃分為四大塊:計劃與決策、組織與人事、領導與激勵、控制與協調。我們使用的教材的篇章就是以此為依據劃分的。全書分五篇:第一篇概論,講管理、管理學、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第二篇講計劃與決策,第三篇講組織與人事,第四篇講領導與激勵,第五篇講控制與協調。 根據中央電大的布置,本學期期末考試采用閉卷形式,試題類型為:選擇(20%)、判斷(20%)、名詞解釋(16%)、簡答(24%)和案例(10%)。各章節學習重點如下所示: 第一章 管理與管理學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管理者為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對組織資源和組織活動有意識、有組織、不斷地進行的協調活動。 二、管理的性質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2、管理的科學性。 3、管理的藝術性。 三、組織外部環境的構成、管理與外部環境的關系 1、社會環境 2、政治環境 3、經濟環境 4、科學技術環境 5、文化教育環境 6、自然地理環境 四、管理的職能 計劃、決策、組織、人事、領導、激勵、控制和協調。 第二章 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一、行為科學的含義 行為科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是指運用自然科學的實驗和觀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的行為的科學。狹義的行為科學是指有關對工作環境中個人和群體的行為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二、現代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引起了人們對管理理論和實踐的重視,各種管理思想迅速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理論和新學派。這些理論和學派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盤根錯節,被一些管理學家們稱作“管理理論叢林”。 1、管理過程學派。創始人是約法爾。 2、經驗學派。代表人物是德魯克和戴爾。 3、系統管理學派。 4、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是西蒙。 5、管理科學學派。 6、權變理論學派。 三、管理理論發展的新趨勢 1、企業戰略 2、企業文化 3、學習型組織 4、企業再造 第三章 計劃 一、計劃工作的含義 計劃工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計劃工作,是指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和檢查計劃三個階段的工作過程。狹義的計劃工作,是指制定計劃,即根據組織內外部的實際情況,權衡客觀的需要和主觀的可能,通過科學的預測,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組織所需達到的具體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二、計劃的種類――按計劃內容的表現形式分類 按計劃內容的表現形式,可以將計劃分為宗旨、目標、策略、政策、規則、程序、規劃和預算等幾種類型。 三、計劃工作的程序 四、計劃工作的方法 滾動式計劃法、線性規劃法、網絡計劃技術(計劃評審術)。 第四章 目標管理 一、企業目標的含義 企業目標是在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確定的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是企業經營思想的具體化。 二、確定目標的原則 (1)現實性原則。目標的確立要建立在對企業內外環境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并通過一定的程序加以確定,既要保證其科學性又要保證其可行性。 (2)關鍵性原則。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組織,要以合理的成本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實現這一宗旨的企業發展目標很多,企業必須保證其將有關大局的、決定經營成果的關鍵內容作為企業目標主體。 (3)定量化原則。組織目標要實現由上至下的逐級量化,使其具有可測度性。 (4)協調性原則。各層次目標之間,同一層次目標之間要協調,保證分目標實現的同時,企業總體目標必然實現。 (5)權變原則。目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與修正,使其更好的實現企業宗旨。 三、目標管理的含義和特點 目標管理:是一個全面的管理系統。它用系統的方法,使許多關鍵管理活動結合起來,高效率地實現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具體而言,它是一種通過科學地制定目標、實施目標,依據目標進行考核評價來實施組織的管理任務。 特點: 1、目標管理運用系統論的思想,通過目標體系進行管理。 2、目標管理是一種民主的、強調職工自我管理的管理制度。 3、強調成果,實行“能力至上”。 四、目標管理的實施過程 五、目標管理理論的評價(作用)。 目標管理思想誕生于美國,但最早應用該理論的國家卻是日本。目標管理與民主管理相結合,形成了日本自己的管理風格。 1965年以后,目標管理在美國企業界得到迅速普及,且獲得良好的效果。 我國在60年代初,一些企業曾實行過近似目標管理的管理方式。70年代以后目標管理思想得到廣泛應用,并在實踐中與計劃管理、民主管理、經濟責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結合,形成帶有中國特點的目標管理制度。我國實行比較廣泛的是目標成本管理、目標質量管理和目標利潤管理等。 目標管理的優點: (1)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 (2)能有助于企業組織機構的改革; (3)能有效地激勵職工完成企業目標; (4)能實行有效的監督與控制,減少無效勞動。 目標管理的局限性: (1)目標制定較為困難; (2)目標制定與分解中的職工參與費時、費力; (3)目標成果的考核與獎懲標準很難統一; (4)企業職工素質差異影響目標管理方法的實施。 第五章 預測 一、預測的含義和類型 預測就是根據過去和現在的已知因素,運用人們的知識、經驗和科學方法,對未來進行預先估計,并推測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的活動過程。 二、預測的方法 第六章 決策 一、決策的含義和特征 決策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從兩個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 決策的特征有:超前性、目標性、選擇性、可行性、過程性、科學性。 二、決策的作用和原則 1、滿意原則。 2、分級原則。 3、集體和個人相結合的原則 4、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 5、整體效用的原則 三、決策的程序 四、決策的方法 1、定性決策方法 掌握頭腦風暴法、特爾菲法、哥頓法等。 2、定量決策方法 掌握盈虧平衡點法、決策樹、冒險法、保守法、折中法。 第七章 組織概述 一、組織的含義和作用。 組織的一般意義:是為了達到某些特定目標,在分工合作基礎上構成的人的集合。 組織的管理學含義。在管理學中,組織既被看作是反映一些職位和一些個人之間的關系的網絡式結構。可以從靜態與動態兩個方面來理解。靜態方面,指組織結構,即:反映人、職位、任務以及它們之間的特定關系的網絡。動態方面,指維持與變革組織結構,以完成組織目標的過程。 二、組織的類型。 組織有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之分。 正式組織,一般是指企業中體現企業目標所規定的成員之間職責的組織體系。 非正式組織,是在共同的工作中自發產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團體。 三、組織工作的原則。 1、目標任務原則。 2、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
|
上一篇:《物流信息系統》復習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