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8-17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縱觀各路社交產品的宣傳手段,很少有產品將落腳點放在用戶的多樣性上,這讓我們隱約看到一個從移動端起家的產品有著區別于 PC 端起家產品的風格,而這種產品的生態氛圍也決定了用戶會有的樣子。本文也借此對比分析一下移動產品用戶與那些從 PC 端起步的社交產品用戶的具體區別。 陌陌用戶 真實 陌陌與 PC 端所有社交產品最大的不同就源于更加完善和豐富的用戶信息,PC 端的社交大多停留在線上,并不需要太多的用戶信息,所以更多的只是一種純粹的興趣群落結網聚合,大家都躲在電腦后面與他人交流,而這種信息的不透明性直接導致了用戶間的不信任。 陌陌用戶與其他平臺的用戶相比較,則更加真實。通訊錄、微博賬號等內容的關聯,讓用戶信息更加完善,同時也增強了用戶間的信任,加上天然的 LBS 的優勢,陌陌能夠有效地引導用戶從線上到線下轉化,形成了 PC 端社交產品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 興趣 陌陌第二個優勢就是興趣聚合的線下社交,陌陌的附近群組非常活躍,附近所有有共同興趣(愛好、老鄉等等屬性)的朋友都會進入自己所感興趣的小組,然后聚集到一起吃喝玩樂,天南地北的聊天。而興趣+本地的社交構成了陌陌成為從線上轉換到線下社交的最強工具。 目前騰訊也已看到這種本地興趣小組的巨大價值,已經上線微群組,但是由于其無法融入微信中,只能做成一個單獨 APP,這就割裂了用戶使用場景的連續性,體驗無法做到最好。微信的不及依然是陌陌們的機會。 有真實與興趣這兩點就促成了陌陌用戶的多樣性,要想在人群中獲得關注,就必須在某個興趣領域展現出自己的特點,而陌陌很好的滿足了這個點,讓人群中有特點能夠展現的人獲得更多的關注,而這也會促進更多的用戶加入進來。 陌陌用戶特征:多元化,弱關系主導+強關系并存,弱關系被不斷拓展并沉淀,小組興趣社交活躍,具備真實性。 百度貼吧用戶 高活躍 百度貼吧的熱門貼吧都極其活躍,用戶永遠有各種有趣的內容發布出來,就拿最熱的“WOW”吧來說,只要想刷就可以刷個一天都不會感覺累,永遠有各種搞笑奇葩的帖子。 亞文化、低齡、明星崇拜 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百度貼吧中,低齡用戶是主力,黎萬強一直在說自己關注亞文化,并且他還很認真的研究彈幕網站,但實際上真正能夠很好研究亞文化的地方,真正年輕人活躍的地方,就是百度貼吧,百度貼吧才是各種亞文化的主力場所。同時,百度貼吧的各個明星貼吧也是極其活躍度,尤其是日韓明星是最為崇拜的對象,諸如鹿晗和鄧紫棋的忒吧活躍度超乎想象,而崇拜明星也是年輕人的典型特征。但我在這里需要做一個提醒,貼吧有個特征就是難以留存非年輕用戶,當年輕人開始真正面臨生活壓力走上工作崗位后很少就會貼吧發言,他們會越來越明白,貼吧只是他們曾經荷爾蒙在胡亂釋放的地方。 真正能夠成為變為主流的亞文化是否能從貼吧走出,是個非常巨大的問號,亞文化要想成為主流,必定要在商業化上有巨大成就,而貼吧用戶的低齡與變現能力低是百度貼吧所面臨的問題。但如果貼吧從偶像崇拜這塊切入去變現,則具備一定優勢。 百度貼吧的未來是 O2O,如果想要在移動端轉型則面臨著如何留存更多大齡用戶的問題。 百度貼吧用戶特征:低齡,高活躍,亞文化,明星崇拜,缺少真實性。 豆瓣用戶 小清新 豆瓣用戶形態很簡單,就是以豆瓣小清新的格調聚合,首先小清新是主體,接著再與各個興趣細分領域結合,衍生出搞笑,文化,娛樂,生活等等形態,建立了各個小組。 豆瓣小組 豆瓣小組在移動互聯網大潮打來之前,曾經有著極高的活躍度,如今豆瓣在移動端面臨微博、微信以及陌陌的大量沖擊,近年來的小組活躍度都有所下降,曾經很熱門的小組現在管理員也不在,并且小組帖子中廣告橫行。 其次是最根本的問題,小組組長與豆瓣并非利益共同體,各大熱門小組介紹中被小組長加入了各種淘寶廣告,微博鏈接,微信公眾號等等。小組長們似乎都有一種對豆瓣本能的不信任,都有一種想要把豆瓣用戶帶走的想法。而這種尷尬狀態的成因在于: 豆瓣本身在移動端的不斷沒落,導致整體的活躍用戶下降。 豆瓣的用戶形態決定了豆瓣小組增長注定的瓶頸,組長想做的更大必須另謀生路。這或許也是依靠豆瓣小組起家但是轉戰其他平臺或者自建生態的“冷笑話精選”,以及“壹心理”等品牌被逼出來的選擇。 豆瓣沒有給小組長帶去實際的利益,豆瓣在小組模塊掛上自己的廣告,但是小組長辛苦運營這個小組卻分文未得,這也是豆瓣不懂得分享的表現。 豆瓣轉型移動端需要一種破而后立的精神,然后重生。目前依然很不被大家看好。 豆瓣用戶特征:小清新主導下的多元化,缺少真實性。 微博用戶 微博的用戶形態很簡單,分兩種,一種是有影響力的用戶,他們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社交,但是第二種則是絕大多數沒有影響力的用戶,他們都是來看新聞的,根本就沒有什么社交。 社交產品首先是要讓任何用戶都能夠獲得存在感,而微博則無法做到這點,只是一款閱讀產品。成因是因為新浪微博是按照新浪新聞和新浪博客相同的套路在做,利用影響力的事件和人物來吸引住用戶,剛開始很新鮮,但是這股風過了之后,必然要沉淀下來,預計未來新浪微博的用戶會越來越多的以閱讀為導向,并且將要面臨微信的猛烈沖擊。 微博用戶特征:基本都在閱讀,不在微博社交,同時普通用戶缺少真實性。 QQ 空間用戶 QQ 空間的產品經理也承認,QQ 空間無法吸引到“精英”用戶,更多的都是那些“非精英”用戶。就拿我個人經驗來說,在周永康被立案當天,微信朋友圈被刷了一個遍,但是在 QQ 空間上居然沒有看到任何朋友在談論這件事,依然在曬小孩,曬吃喝,曬心情,國家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都與他們無關。 關注小生活 QQ 空間的高頻用戶們對自身周圍身邊極其依賴,他們就是喜歡活在這樣的一個小圈子當中,他們更愿意向自己圈子的朋友分享生活,并且只關注圈子里的朋友生活,這就是他們全部的生活,他們有這些就足夠了就滿足了,所以他們也很少用也甚至不用微信。 而騰訊 PM 死死抓住了這個點,把 QQ 空間發揮到了極致。 關于 QQ 空間用戶的未來正與百度貼吧相反,因為有熟人社交的強關系在,所以 QQ 空間只要能夠留住年輕人就能留住未來。 QQ 空間面臨過兩次生死之戰,一次是 51 空間,一次是校內,對 QQ 空間曾經有著嚴重的沖擊,為什么說這個兩個都會是生死戰?很簡單,如果這些 SNS 網站一旦沉淀出強關系,再反向做出 IM,那么將把騰訊的強關系根基直接連根拔起。相比之下,3Q 大戰的威脅遠不如這兩次。 QQ 空間最后轉危為安,但這只是一時的,以后一定還會再出現更大的挑戰。 QQ空間用戶特征:關注小生活,強關系主導,互動頻率高,具備真實性。 微信朋友圈 平行空間,超級入口 其實本質上,微信是另一個 QQ 空間,但是與 QQ 空間的用戶區別在于,微信高頻用戶不滿足于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社交,有著與更多圈子的人社交的欲望。張小龍非常精妙的切中了這點,讓微信沒有互加的人無法互動,從而避開了 QQ 空間這種只能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小圈子的氛圍。 讓人既可以和自己的某個圈子的熟人圈社交,又可以和另一個圈子的熟人圈社交,而與垂直社交陌生人社交不同的是,你在朋友圈展示的是全部的自己,達到了讓別人更好的全面了解你的目的。 關于微信的未來,我目前沒有想到從何種社交角度切入就可以顛覆它的可能性,只不過我有個懷疑,是否當微信這個超級入口越做越重,到最后就成為了一個工具?以至于當新的更酷產品出來后,我們會放棄在微信上社交而轉戰另一個平臺? 此外,有一個變數是肯定的,也是微信必須在未來面對的,我們下一代是不愿意與我們這群老家伙用一個朋友圈的,他們只會天然的說“你們 |
上一篇:還在談原創,百度都不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