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07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計劃的含義 管理學家羅賓斯認為,計劃是一個確定目標和評估實現目標最佳方式的過程。計劃包括確定目標、制定全局戰略任務以及完成目標和任務的行動方案。實質上,計劃就是一個組織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行動指南。 計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計劃,另一種是計劃工作。計劃與計劃工作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嚴格區分的概念。計劃是計劃工作的結果,是未來行動安排的管理文件,往往是以書面文字或電子文檔形式出現的。 而計劃工作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計劃工作是指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和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三個階段的工作過程。狹義的計劃工作則是指制定計劃的工作過程。本章所指的計劃是狹義計劃工作的概念,就是制定計劃工作。即通過計劃的編制,合理地安排組織內的一切具體管理活動,有效地利用組織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以期達到組織決策目標的實現。 計劃職能是企業管理的首要職能,是實現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的前提,它使組織的經營管理活動具有方向性、目的性和自覺性。沒有計劃的管理是無序的、盲目的管理。 二、計劃的性質 (一)計劃的目的性 任何組織和個人制定計劃都是為了有效地達到某種目標。然而在計劃工作開始之前,這種目標可能還不具體,計劃工作就是讓這些目標具體化,以便執行和完成。在計劃工作過程的初始階段,制定具體的、明確的目標是其首要任務,其后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目標進行的。例如,某家百貨公司的經理希望明年的銷售額和利潤額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就是一種不明確的目標,為此,需要制定計劃,根據過去的情況和現在的條件確定一個可行的目標,比如銷售額增長20%,利潤額增長15%。這種具體的、明確的目標不是單憑主觀愿望能確定的,它要符合實際情況,是以許多預測和分析工作為基礎的。 計劃的目的性體現在: 1)計劃是一種協調過程,它給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指明了方向,當所有人明確目標后,可協調他們的活動,使他們團結協作。 2)計劃工作促使管理者預測未來,考慮變化因素的沖擊,制定相應對策,可以降低不確定性。 3)計劃工作設定的目標和標準便于進行控制,通過計劃設立目標,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可以將實際成績與目標進行比較,及時發現偏差和問題,采取必要的校對和調整。 (二)計劃的首要性 計劃工作在管理職能中處于首要地位,一方面,這主要是由于管理過程中的其他職能都是為了支持、保證目標的實現,計劃職能在時間順序上處在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管理職能的始發位置。因此這些職能只有在計劃工作確定了目標之后才能進行。一位廠長只有在明確目標之后才能確定合適的組織結構、下級的任務和權力、伴隨權力的責任,以及怎樣控制組織和個人的行為不偏離計劃,等等。所有這些組織、領導、控制職能都是用計劃作標準的。沒有計劃工作,其他工作就無從談起。 計劃工作的首要性的另一個方面是,有些情況下,計劃可能是唯一需要完成的管理工作。計劃工作的最終結果可能導致一種結論,即沒有必要采取進一步的行動。比如,原打算在某地建立一個新的鋼鐵廠,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進行可行性分析,如果分析的結果表明在此地建立鋼鐵廠是不合適的,那么所有工作也就結束了,無須實行其他的管理職能。 (三)計劃的普遍性 雖然計劃的特點和范圍由于管理層次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所有管理者都有制定計劃的共同職能,只不過是粗細、時間范圍等不同而已。高層管理者不可能也不必要對自己組織內的一切活動做出確切的說明,這也是有效的管理者所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最常見的情況是高層管理人員僅對組織活動制定結構性的計劃。也可以這樣說,高層管理人員負責制定戰略性的計劃,而那些具體的計劃由下級完成。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現代組織的工作是如此繁雜,即使是最聰明、最能干的領導人,也不可能包攬全部計劃工作。此外,授予下級某些制定計劃的權力,有助于調動下級的積極性,挖掘下級的潛在能力,這無疑對貫徹執行計劃,高效地完成組織目標大有好處。 (四)計劃的效率性 計劃的經濟效益可用計劃的效率來衡量。計劃的效率是指實現目標所獲得的利益與執行計劃過程中所有耗損總和的比率。換句話說,計劃效率是指制定計劃與執行計劃時所有的產出與所有的投入之比。如果一個計劃能夠達到目標,但它需要的代價太大,這個計劃的效率就很低,因此不是一份好的計劃。在制定計劃時要時時考慮計劃的效率,不但要考慮經濟方面的利益和耗損,還要考慮非經濟方面的利益和耗損。 計劃的效率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效地實現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協調,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這方面不協調組組織帶來損失的可能性;二是有效地實現組織內部的協調,使投入產出比率最佳;三是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與組織成員個人目標的協調。因此,計劃工作的任務不僅是要確保實現目標,而且要從眾多的方案中選擇最優的,以求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提高效率。 |
上一篇:管理理論叢林
下一篇:計劃的作用、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