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07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現代管理理論中西方管理思想大致可分為七大學派,即管理程序學派、行為科學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理論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和經驗主義學派。所謂學派也就是一種看法,并在這種看法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理論。管理理論中的各學派雖然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他們所研究的對象基本是一致的,并都在受著實踐的檢驗。 (一)管理程序學派 管理程序學派是在法約爾管理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哈羅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西里•奧唐奈(Cyril O'Donnell)。他們合著的《管理學》是其代表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約爾的名著《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在美國廣為流傳。法約爾將管理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五種職能,使管理程序學派開闊了視野,迅速成長,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學派,并普遍為人們所接受。這一學派的主要特點是: ①將管理視為一種程序,并把管理分為若干相互聯系著的職能,主要職能都含有計劃、組織和控制; ②將管理職能逐一進行分析,歸納出若干原則作為指導,以便于更好地提高組織效力,達到組織目標; ③提出了一個分析研究管理的思想構架,其內涵廣泛,易于理解; ④強調管理職能的共同性,任何組織盡管其性質不同,但所應履行的基本管理職能是相同的。 但該學派也存在明顯的缺陷: ①將管理看成是一些靜態的不含人性的程序,忽略了管理中人的因素; ②歸納出的管理原則適用性有限,對靜態、穩定的生產環境較為合適,對動態、多變的生產環境難以適應; ③管理程序的通用性值得懷疑,管理職能并不是普遍一致的,不僅因職位的高低和下屬的情況而異,而且也因組織的性質和結構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二)行為科學學派 行為科學學派是在人群關系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馬氏羅(Abraham H. Maslow),其代表作是《激勵與個人》;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其代表作是《工作的推動力》等等。行為科學學派認為管理是經由他人達到組織的目標,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對人的管理,所以要研究人、尊重人、關心人,滿足人的需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并創造一種能使下級充分發揮力量的工作環境,在此基礎上指導他們的工作。行為科學學派和人群關系理論的共同點都是重視組織中人的因素。這一學派的特點是: ①由單純強調感情的因素、搞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轉向探索人類行為的規律,提倡善于用人,進行人力資源的開發; ②強調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的一致性,從個人因素和組織因素這兩方面著手,使組織目標包含更多的個人目標,不僅改進工作的外部條件,更重要的是改進工作設計,從工作本身滿足人的需要; ③認為傳統的組織結構和關系容易造成緊張氣氛,對組織的各層職工均有不利的影響。主張在企業中恢復人的尊嚴,實行民主參與管理,改變上下級之間的關系,由命令服從變為支持幫助,由監督變為引導,實行職工的自主自治。 (三)決策理論學派 決策理論學派是從社會系統學派發展而來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伯特•西蒙(H. A. Simon),其代表作是《管理決策新學科》。西蒙由于在決策理論方面的貢獻,曾榮獲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該學派認為管理的關鍵在于決策,因此,管理必須采用一套制定決策的科學方法,要研究科學的決策方法以及合理的決策程序。有人認為西蒙的大部分思想是現代企業經濟學和管理科學的基礎。決策理論的主要觀點有如下幾個。 ①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決策理論學派認為,決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包括決策前的了解、調查、分析過程,以及在此后的評價過程。決策過程從大的方面可分成四個階段:提出制定決策的理由;盡可能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在諸行動方案中進行抉擇,選出最滿意的方案;對該方案進行評價。每一個階段都含有豐富的內容,并且各個階段有可能相互交錯,因此決策是一個反復的過程。 ②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西蒙認為,根據決策的性質可以把它們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前者是指反復出現和例行的決策,這種決策的問題由于已出現多次,人們會制定出一套程序予以專門解決。后者是指那種從未出現過的,或者其確切的性質和結構還不很清楚或相當復雜的決策。兩類決策的方法在一般情況下是各不相同的,兩者的劃分并不是嚴格的。因為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許多非程序化決策將轉變為程序化決策。 ③滿意的行為準則。西蒙認為,由于組織處于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的影響之下,收集到決策所需要的全部資料是困難的,人的知識和能力也是有限的,制定決策時,很難求得最佳方案。實際上,即使求出最佳方案,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人們也往往不去追求它,而是根據令人滿意的準則進行決策。也就是說,制定出一套令人滿意的標準,只要達到或超過了這個標準,就是可行方案。這種看法,提示了決策作為環境與人的認識能力交互作用的復雜性。 ④組織設計的任務就是建立一種制定決策的人機系統。由于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它對管理工作和組織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使得程序化決策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許多非程序化決策已逐步進入了程序化決策的領域,從而導致了企業中決策的重大改革。由于組織本身就是一個由決策者個人所組成的系統,現代組織又引入自動化技術,就是要建立這種制定決策的人機系統。 (四)系統管理理論學派 系統管理理論側重于一般系統理論和控制論。它的代表人物為弗里芒特•卡斯特(F. E. Kast)、詹姆斯•羅森茨韋克(James E. Rosenzweig)等人,卡斯特的代表作是《系統理論和管理》。 系統管理理論認為,組織是人們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系并且由共同工作著的要素所構成的系統,這些要素被稱為子系統。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把子系統分類。比如,可以根據子系統在企業這個系統中的作用劃分為:傳感子系統,用來量度并傳遞企業系統內部和周圍環境的變化情況;信息處理子系統,用來進行會計、統計等數據處理工作;決策子系統,用來接受信息、制定決策;加工子系統,用來利用信息、原料、能源、機器加工和制作產品等。根據管理對組織中人的作用可劃分為:個人子系統,群體子系統,士氣子系統,組織結構子系統,相互關系子系統,目標子系統,權威子系統等。系統的運行效果是通過各個子系統相互作用的效果決定的。它通過和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并通過內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饋,不斷地進行自我調節,以適應自身發展的需要。 該學派將系統管理理論概括為由系統哲學、系統管理和系統分析三個方面內容構成的體系。卡斯特等人認為,所謂系統哲學是建立在系統思想上的一種觀念,它主要強調系統本身是一種有組織的、綜合的整體,并強調其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所謂系統管理是指一種管理方式,其目的是建立一種使組織各部分和各種資源按照系統的要求,進行正常和有效運轉的、具有良好的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其特征包括:在保證系統的有效性的基礎上強調系統的目標;強調系統整體的優化而非部分的優化;在明確管理任務的基礎上強調明確管理的責任;強調人的系統是一切管理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所謂系統分析是解決具體問題或做出決策的技術,它包括提出和認識問題、分析和綜合各種因素、確定有關變量和建立模型,以及最終確定解決方案的過程。 系統哲學是系統管理理論的核心。為此,在論述系統哲學時,卡斯特曾引用了托馬斯•霍普金斯所概括的系統原理: ①整體是基本,部分是派生; ②一體化是一種事物的各部分相互聯系的狀況; ③各部分組成一個不能分解的整體,以至沒有一個部分能夠在不影響其他各部分的情況下而受到影響; ④各部分是按照整體的目的發揮其作用的; ⑤各部分的性質和職能是由其在整體中的地位確定的,其行為是受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限定的; ⑥整體是一種能的系統,或能的綜合體,或能的結構,它如同單個部件一樣地運轉; ⑦一切事物都應以整體為基礎,各部分的相互關系應自然地發展。 這種觀點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思想方法,即要求管理者在運用系統理論時應把強調整體、強調部分或分系統之間和整體與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放在首要的位置。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把一些本來毫無關系的因素聯系起來、集合起來,但這種聯系并非簡單的堆積,而是在一個目標下組成一定關系的一個整體。 卡斯特等人將系統管理理論應用于企業管理,進而建立起“企業系統管理理論”。這是一種把企業視為一個系統整體而進行的研究。他們認為,在企業這個系統中,系統哲學、系統管理和系統分析各有特色,且在不同的分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完全一致的。他把企業分成了戰略分系統、協調分系統和作業分系統。 系統哲學主要適用于戰略分系統,即從系統的觀念出發,采用理性的方法,設計全面的計劃,將企業和環境一體化;系統管理主要適用于協調分系統,即從重實效的觀點出發,采用綜合的方法,強調協調企業內部相互之間的關系;系統分析主要適用于作業分系統,即根據優化準則,采用既定的模式,以有效地利用資源,完成規定的目標。 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之上,所謂企業可以概括為:一個以人為主體的一體化的系統,它是一個由許多分系統組成的開放的、相互影響的社會技術系統。 ①在企業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中,“人”是主體,其他不過是被動的組成部分。首先,企業組織的核心是“人”。卡斯特在分析企業組織的特征后,強調組織的中心是“人”,并進而確定了企業組織的目標和準則分系統、社會心理分系統、技術分系統和組織結構分系統。其次,企業組織中最大的變量是人的行為變量。 ②企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卡斯特認為,以往的企業管理理論都是建立在孤立的、封閉的企業系統觀點之上的,它們強調只要研究企業組織內部的結構、內容等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企業系統管理理論則不然,它強調企業是一個系統,同時還是一個更大系統的分系統,這個系統不僅受環境的影響,而且還影響環境,它是在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中達到動態平衡的。企業從周圍環境系統中接受能量、信息和資源,然后經過其內部的轉化系統,將形成的產品和服務輸出,返還給環境系統。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最終目標不是單純消極地與環境相適應,而是積極地、有成效地與環境相適應,即企業按照環境系統的要求,在遵守其準則的前提下,執行其所賦予的職能,并最終完成目標、做出貢獻。 ③企業由許多分系統組成。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是由許多分系統組成的,而這些分系統又由許多子系統組成,在子系統下還能細分,這樣就構成了企業組織的等級結構。層次的多寡應視企業的規模而定,同時還應注意層次間內在的關系。如前所述,企業一般可分為:目標和準則分系統、社會心理分系統、技術分系統和組織結構分系統等。 盡管這個學派在20世紀60年代到達它的鼎盛時期,以后逐漸衰退,但它的一些思想還是有助于管理研究的。 (五)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理論是一種較新的管理思想,它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的伍德沃德(Joan Woodward)等人。伍德沃德的代表作是《工業組織:理論和實踐》。權變理論認為,組織和組織成員的行為是復雜的、不斷變化的,這是一種固有的性質。而環境的復雜性又給有效的管理帶來困難,從而以前的各種管理理論所適用的范圍就十分有限,例外的情況越來越多。所以說,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和方法適用于所有的情況,因此,管理方式或方法也應該隨著情況的不同而改變。為了使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要進行大量的調查和研究,然后把組織的情況進行分類、建立模式,據此選擇適當的管理方法。建立模式時應考慮如下因素:組織的規模;工藝技術的模糊性和復雜性;管理者的位置高低;管理者的位置權力;下級個人之間的差別;環境的不確定程度。 (六)管理科學學派 管理科學學派又稱數理學派,它是泰勒科學管理理論的繼續和發展,它的代表人物為美國的伯法(E. S. Buffa)等人。伯法的代表作是《現代生產管理》。管理科學學派的特點是: ①力求減少決策的個人藝術成分。依靠建立一套決策程序和數學模型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將眾多方案中的各種變數或因素加以數量化,利用數學模型研究各變數和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尋求一個以數量表示的最優化答案。決策的過程就是建立和運用數學模型的過程。 ②各種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經濟效果作為評價的依據。例如成本、總收入和投資利潤率等。 ③廣泛使用計算機。建立模型后依靠計算機完成極為繁重、復雜的統計和運算,得出最佳方案。 管理科學學派重點研究的是操作方法和作業方面的管理問題。現在管理科學也有向組織更高層次發展的趨勢,但目前完全采用管理科學的定量方法來解決復雜環境下的組織問題還面臨著許多實際困難,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也有待于其他科學的發展。 (七)經驗主義學派 經驗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戴爾(Ernest Dale),代表作是《偉大的組織者》、《管理:理論和實踐》;德魯克(Peter Drucker),代表作是《有效的管理者》。 這一學派主要是從管理者的實際管理經驗方面來研究管理,他們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因此,他們重點分析了許多組織管理人員的經驗,然后加以概括,找出他們成功經驗中具有共性的東西,然后使其系統化、理論化,并據此向管理人員提供實際的建議。 |
上一篇:巴納德的組織理論介紹
下一篇:計劃的含義、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