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3-07 點擊: 次 來源:網絡收集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端午節---中國重要的傳統文化節日,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提起端午節,一般的人多數會想到吃粽子和賽龍舟等節日的活動。個人認為,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應該做另外的一件事,那就是追憶二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一個是屈原,另一個是伍子胥。毋庸置疑,他們都是歷史上相當有才華的人物,而其下場都很糟糕。很值得我們現在的人思考,先不妨好好了解這二位歷史人物的情況。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從做企業的角度上,要痛定思痛,追憶更要敲警醒,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上級領導對人才使用的一種缺陷。當時的國王若能夠很好地聽取忠言、分清是非、善用人才,中國的歷史完全可能被改寫,楚國不致于快速敗給秦國,吳國也不可能被弱小的越國滅掉,歷史上有名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可能不復存在。這是給做領導的一個很好的提醒與教訓。在過端午節的時候,做領導的定要留給自己一個檢討的空間,檢查自己是否扼殺了或即將埋沒像屈原、伍子胥這樣的人才,否則原本屬于你的舞臺,可能因為你錯殺人才導致拱手讓人。要牢牢記住:忠言逆耳利于行。企業發展的道路上要分清是非,慧眼識鷹,2000年前的屈原、伍子胥的正是企業前車之鑒,切莫覆蹈重轍。 若作為職業經理人,對這二位人才也要客觀評價,仔細思量,若不是其過于直率,不善于與上級溝通,也不至于落個如此的下場。好的建議不但沒有采納,反而經常沖撞上級,畢竟像李世民那樣領導是少之又少,君不見,魏征也差點被李世民送上斷頭臺。這是給被領導者敲的一記警鐘。所以,任何一個職場人士尤其自侍人才者在過端午節時亦需要自我反省與總結,要學會好好推銷自己和自己的見解。否則亦會像屈原一樣自嘆“英雄無用武之地”,像伍子胥“暴尸街頭”的下場。 無論是做領導的還是被領導的,端午節吃棕子時都別忘記屈原、伍子胥留給后人的二句千年警醒:分清是非、慧眼識鷹---領導哲學;推銷忠言、善理上司---被領導哲學。 |
上一篇:團隊領導:貓步完全取決于耗子
下一篇:領導人才的基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