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03-31 點擊: 次 來源:網絡收集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總裁作為企業高管的領軍人物,如果缺少威信,那將是可怕的事情。那么我們應如何認識并建立自己的威信呢?希望海民此文能給您帶來一點啟發。 案例: 北京某公司老板T君每周一必開會,多為一堂言。短則十余分鐘,長則一小時有余,其于盡興之后,問“誰還有話要講?” 初始,偶爾有人會講幾句。每講之后,T君必抓住語機,又來一通訓示。久后,無人再說,周一例會成了真正的一堂言。 次數多了,T君決定換一種開會方式,他說“今后例會,由大家主講,我少講或不講,下周一X某某主講,在下周一會后安排下下周一例會時的主講人,如此循環,形成習慣”。 堅持了兩周(此兩周的例會上,T君有感而發的也不少)。第三周的例會又恢復了常態,即真正的一堂言…… T君不滿于會場現狀,常常發怒,聲色俱厲。有些自覺是關鍵性的指示,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多次強調。感覺員工沒有共鳴,于是又生氣發怒…… 海民分析: 案例中T君,有幾個做法欠妥,比如說了自己少講而由員工多講要形成習慣,卻沒能堅持。其實這樣做的害處很多,如本來有些人因為要主持會議要當眾講話,從而開始有緊張感,并考慮要進行相應準備的人,現在又成了一個完整的聽訓客。 推而廣之,T君的困境,恐非少見。圣人云:聲色之于化民也,末也。既然大聲呵斥與發怒給臉色看,都不是上上策,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海民認為,當于威信二字,多多用心體會。弘一法師曾言:威不足而多怒,信不足而多言。此二言恰中案例所述T君的要害。 作為組織的領袖,如果具有威信的話,只要你一開口,下面的人便立即禁聲,豎耳傾聽。因此,不必過多重復,即無須多言,更用不著動怒。那么于威信二字到底要怎么做呢? 一、何以立威? 立威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賞罰。試看孫武斬姬立威。《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了孫子斬吳王愛姬的故事。 吳王闔閭見了孫武說:“您的《兵法》我已經拜讀過了,其中的見解很精辟,只是不知道您能不能實際演示演示呢?”孫武回答說:“可以!” “從未見過戰陣的嬌弱女子,您也能把她們訓練成為好兵嗎?”吳王又問。“能!”孫武答到。于是吳王把從宮中選出百八十名宮女交給孫武,自己則坐在演練場旁邊的高臺上觀看。 孫武先讓每個宮女手持一支戟,把她們分成左右兩隊,分別指定吳王的兩個寵姬擔任隊長。接著,孫武問她們:“是否知道自己的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眾宮女回答:“知道!” 孫武說:“令向前,就朝著心所對的方向進擊;令向左,就沿著左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右,就沿著右手的方向進擊;令向后,就朝著背的方向后退。知道了嗎?” 眾宮女說:“知道啦!” 孫武于是令人在現場設置了斫刀和大斧,當眾又將剛才的指示重復一遍,并強調說:“如果有人不聽從軍令,就依法斬首!” 于是孫子發令,讓隊伍朝右進擊。眾宮女嘻嘻哈哈鬧個不停。 見此情景,孫武沒有動怒。他說:“軍令和操練要求沒有講清楚,是為將的過錯。”于是他把軍令和操練要求又反復地向宮女們作了講解,再次強調:“如果有人不聽軍令,是一定要斬首的!” 孫武把宮女們的隊形整理好以后,再次下令擊鼓向左進擊。宮女們還是嘻嘻哈哈。 這時,孫武威嚴地宣布:“軍令和操練要求沒有講清楚,是為將的過錯。既然已經講清楚,那就是兵士的過錯了。”于是,他下令斬殺擔任隊長的兩個吳王寵姬。 坐在高臺上觀看演練的吳王闔閭聞言大驚,趕忙派人傳旨:“我已經知道將軍善于用兵了,只是這兩個美女,是我的愛姬,沒有她們我睡不安,吃不香,能不能不殺她們?”孫武斷然回答:“現在我是主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兩個寵姬被斬首示眾。 于是重新任命隊長,再鼓操練,令行禁止,無敢不從者…… 注意點: 賞罰之要:賞要服人,罰要甘心。孫子殺“隊長”,令出在先,且幾度三令五申之,因此吳王兩愛姬之死,實是其自己找死。 權威:無權怎么會有威呢?曾有某公司老總對海民說“本公司只有董事長,即我本人才可以在開會時抽煙”。海民告訴他,這是不太合適的,您只知其利,而不知其害……真正有威的人,權力只是擺設,一般都是放在一邊,很少使用的。 微言:微言,有助于立信。 試問,有誰見過足有威信的君主、領導者,當著眾人夸夸其談,長篇大論的?有誰見過足有威信的領導者,一次又一次的重復自己所說的過話,唯恐他人沒聽見或沒聽清? 《老子》17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故圣人之治也,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本章中老子提到了“信”,他說如果上級信用不足,那么下屬就一定有不相信的。既然如此,不如少說,因為不相信,多說也無益,如果我的信用足夠,我輕輕之聲也有如炸雷之響,既如此,又何須多言? 二、何以立信? 立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踐諾。試看商鞅立木建信。 商鞅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強。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商鞅執政初始,為了表明法令的威信,曾立木建信。 《史記。商君列傳》有言: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國都集市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有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十兩銀子。 百姓對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兩銀子”,終于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兩銀子,用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于是開始頒布變法的相關法令。 所謂踐諾,就是說到要做到,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對于總裁更是如此,如果我說很多企業的規矩都是總裁同意后確定的,估計不會有多少人反對。但如果我說很多企業的規矩都是總裁率先自己破壞的,估計很多管理者是同意的,而很多總裁是不同意的。事實呢,往往如此。 注意點: 誠信:誠者,不欺也。不欺是指不自欺,更不要欺人。什么叫欺人呢?比如假話單純的漂亮話等。馬云曾言‘對于下屬,不能說的可以不講,但絕不能說謊!’正是此意。 內欺于己,外必欺人,而后欺地,欺天。儒家所言君子須“慎獨”者,如是也。 海民認為“人不能誠,而能得真信者,未之有也”。 篤行:篤行,有助于立威。老子說過“強行者有志”,而俗語有言“有志者,事竟成”。人生百年,能做成一件事情,即為不易。可惜的是,很多人都“貪”,而且躁急,于行動中經常淺嘗輒止,習慣于放棄。這樣的人是很難有什么威信的。 …… 無信則必損威,無威則信必不足。威信,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各級團隊欲有所作為之領袖,不可不祥察并力行也。 |
上一篇:淺談情境下的領導模式
下一篇:中層管理者應該去管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