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8-26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準確性和客觀性 一個控制系統如不能提供準確的信息,就會導致管理者在應該采取行動的時候,而沒有采取行動;或者在根本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而采取行動,導致控制失效。 另外,在管理中難免會有許多主觀因素,管理者不能只憑個人的主觀經驗或直覺進行判斷,而應該采取科學的方法,要尊重客觀事實。 (二)適應性 它是指控制應當與計劃和工作特點以及主管人員的具體情況相適應,比如:要有針對性地收集信息,要使主管人員理解信息的內容,使系統便于使用等等。 (三)及時性 它是指能夠及時發現偏差,糾正偏差。控制不但要準確而且要及時,再好的信息如果過時了,也是毫無用處的。要避免時滯,使控制失去應有的效果,要估計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使糾正措施的安排具有一定的預見性。最理想的控制應該是在偏差未出現之前,能夠預計偏差的產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靈活性或彈性 它是指控制工作即使在面臨計劃發生變動、出現了未能預見到的情況 或計劃失敗的情況下,也能發揮作用。控制系統本身應當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以適應各種不同的變化,持續地發揮作用,與計劃一同變動;不能把控制工作過于死板地同計劃擰在一起,以免在整個計劃失策或發生突然變動時控制也跟著失控。或者說,控制必須有彈性。比如企業的預算工作、滾動計劃、應變計劃等等都體現了控制的彈性原則。 (五)經濟性 控制系統的運行從經濟角度看必須是合理的,任何控制系統產生的效益都要與其成本進行比較。要精心選擇控制點,降低控制的各種耗費,改進控制方法和手段,防止在無效控制上花費精力和財力用盡可能少的成本取得所期望的效果。要重視選擇關鍵性問題和注意對例外出現的偏差進行控制。因此,經濟性原則也稱關鍵控制點原則和例外情況原則。 (六)匹配性 任何控制或技術都必須適合組織氣氛才能奏效。例如,在員工自由度較大,對管理的參與程度較深的組織中,嚴格監視型的控制系統將不受歡迎,也很難成功。 (七)指示性 有效的控制系統不僅可以指出偏差的產生,而且還必須指出偏差發生在哪一個確切位置,誰應該對偏差負責,并建議如何糾正這種偏差。 (八)理解性 任何控制系統對所涉及到的員工來說都必須是可以理解的。 (九)標準的合理性與多重性 控制的標準應是富有挑戰性,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合理標準;標準過高或過低,都還會起到激勵作用。另外,控制應采取多重標準,多重標準比單一標準更難把握,可以防止工作中出現做表面文章的現象,多重標準能夠更準確地衡量實際工作。 (十)重點與例外相結合 控制要突出重點,在控制過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找出最能反映體現成果的關鍵因素控制;有些偏差無關緊要,有些偏差卻意義重大;另外,控制工作要著重于計劃實施中的例外情況,可使管理者集中精力解決問題,將其工作集中在需要注意和應該注意的問題上;在對例外的重視程度上,不僅依大小而定,要考慮實際情況;同時例外與重點要結合起來,即控制要注意關鍵點上的例外情況。 |
上一篇:企業領導決策的特征
下一篇:集權與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