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7-28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當管理者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愿意與不愿意的觀念都有偏差,因為想到要管人、管事,愿意的人認為掌握到了權力,不愿意的人認為管這些很麻煩。 管理者(Manager)是個外來名詞,中文找不到適當的名詞與之對應,即便在英文中,這個名詞也是新的,根據德魯克的查證,最早是出現在上個世紀初,用在所謂的“城市管理者”(City manager)上,意思是管理城市的污水處理問題的人。可是我們又擔心稱為“管理者”窄化了它的意思,特別是和領導者并列比較的時候,因此,我通常使用“主管人員”來稱之。 當主管,有兩個錯誤的心態,第一個是主人心態。主人意識可以說是家長意識的延伸,他的潛臺詞是:“一切由我做主”,沒有我的同意,誰說的話都不算數。在中國社會中,最好的主管與最壞的主管都可能存在著主人意識,他以作父母、作家長的意識照顧他的子弟兵,不管這些子弟兵是否成材。因此,有主人意識的主管就會掌控部屬,而部屬必須以服從來換取信任。 但是,畢竟企業不是家庭,當主管的人也不是家長,吃喝拉撒睡更不能都靠主管來張羅,每個成員進來企業工作必須有所貢獻,主管的責任是使大家都能做出貢獻,因此,必須回到主管存在的基本目的。 有一本書叫做《領導的公仆意識》(the Servant as Leader)。這本書的寫作是來自另外一本小說《東行漫記》(Journey to the East)的啟發,描述一群人在朝圣的旅途中,受到一位仆人叫做李奧(Leo)的服侍,他鞍前馬后的服務這批朝圣者,以歌聲與熱情鼓勵他們向前進,可是他卻無緣無故失蹤了,以致朝圣的隊伍不得不解散,理由很簡單—李奧才是這群朝圣者的領導者,沒有他的服侍,他們一籌莫展。所以,這本書談到“服務型的領導”,是具有自然的服務意識的,甘愿為他人服務,并在此基礎上產生強烈的領導意識。 圣經上最著名的故事是耶穌基督為門徒洗腳。耶穌說:“每天去傳播福音的人不是我,是我的門徒,所以我要跪下來為他們洗腳。”這是典型的服務型領導,雖然帶有宗教的教誨涵義,但是卻是諷刺主人意識的最好比喻。當主管的人,如果不能為在第一線服務客戶的員工做些什么,員工怎么可能會將服務的工作做好呢? 第二個是主管的心態。“官”字兩個口,比正常人多一個口,喜歡指揮、說三道四。有人當主管想到的是權力,想到的是頭銜,嘴上說的是公仆,但心里想的是交換:“給我想要的權力,我再給你需要的服務!”我們批評別人容易,但是自己當主管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想運用權力。部屬很難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說服不了就叫他走路!部屬說了一些不重聽的話,我們可能脫口而出:“是你當老板,還是我當老板?”這些想法不經意的就會成為傷害彼此關系的話語。 那么,這時候還是要回到主管人員的原意—Manager as a Follow(主管如同追隨者)。或者說,Good leader is a good follow(好的領導者也是一個好的跟隨者)。只有心里不想著我是來領導大家的,而是來追隨大家的,這樣的意識,才有可能扮演好主管的角色。 領導者可以有權力作一切的決策,我們說我可以保留不同意權或是建議權,其實這也是權力,但是當你已經授權部屬去判斷的時候,你又替他去決定,那么部屬一定不會去負責。所以,當主管的人只有徹底想清楚,權力是放在該做決定人的身上,我們只是追隨著他、或是服務著他,確保他的決定如同我們在那個位置上的決定,作出他的貢獻,這就是如何恰如其分的扮演主管的角色。 |
上一篇:人性洞察:管理的一個重要維度
下一篇:精辟的管理思想70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