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鎮因治地新店場而得名,位于營山縣城東北部13.5公里處,是縣內中心地帶。始建于康熙四十年間,已有300年發展史。鎮東鄰大廟、鹽井鄉,南接東升鎮、濟川鄉,西靠朗池鎮、法堂鄉、福源鄉,北連安固、安化、通天鄉。幅員面積53.81平方公里。全鎮轄18個村,171個社,6251戶,23150人,其中農業人口21355人。
1933年10月3日紅九軍攻占新店,設立了紅九軍政治部,指揮了著名的營渠戰役、豐竇鋪阻擊戰和鳳凰寨伏擊戰,建立了新店區、鄉蘇維埃政府。解放后歷建區政府、區公所、區工委、督導辦、人民公社、鄉政府,1992年建制調整設新店鎮至今。
鎮內地勢東、南、北高,西南低,屬淺丘寬谷地貌。儀隴河由西北安固下磴子河流入,途經4、10、9、12、11、14、15等八個村,向東南流入鹽井黃渡,全長23.7公里,流量28.8立方米/秒,水能資源豐富。1959年元旦倒魚灘電站建成正式送電,結束了營山無水電的歷史,照珠灘建有1000千瓦發電站,形成了梯級開發。
境內有營新油路7.5公里,形成了新店至大廟、通天、安化、法堂鄉的公路網。全鎮村村路通、電通、郵通、光纖通、電話通。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迅速,有收34個頻道的閉路電視;有中學1所,完小2所,村民小18所,幼兒班(園)24個;中心衛生院和鎮衛生院各一處,衛生所(醫療點)45處。場鎮建設成效顯著,新修街道兩條,總長500米,場鎮面積已達1.5平方公里,人口達1500人。集市貿易十分活躍,場鎮內供水、供電、電視、黨校、醫院、環保、文化等基礎設施齊全。2000年被列為著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糧食主產水稻、小麥、紅苕,年產糧10500噸。經濟作物以油菜、水果、花生、黑瓜子、蓮藕為主,其中種油菜4500畝,產量480余噸,水果(梨、柑桔、柚、桃、李、杏)3000畝,產量3000余噸,花生5000畝,產量600余噸,黑瓜子1000畝,產量120余噸,藕2000畝,產量2400余噸。養殖業發展迅猛,養豬、牛、羊、雞、鴨、鵝、鴿、蜂已初具規模,年出瘦肉型商品豬23500余頭,商品肉牛1800余頭,肉鴿10萬余只,肉禽20萬余只,禽蛋10萬公斤。農業總產值21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9元。企業蓬勃發展,其中酒廠8家,年產白酒上萬噸,個體工商戶812戶,年總產值達2045萬元。
凡來鎮內投資興辦企業、種養(殖)業、場鎮建設及路帶經濟發展的實行優惠政策。一是用地實行政府統一配給制度,每畝征地費不超過一萬元,非耕地不超過五千元。二是簡化審批手續,實行一次性審批,一周內辦完相關手續。三是優先給予貸款支持。經營業績優良者,金融部門拓寬資金渠道,促其滾動發展。四是不收水、電開戶費、閉路電視入網費。水、電、氣、通訊和其他設施的使用價格,與當地企業執行同一收費標準。五是優先辦理農轉非手續。現已有25家企業在鎮內安家落戶。
集鎮屬省級小城鎮建設點鎮,集鎮面積達1.5平方公里,供水、供電、電視、學校、醫院、環保、文化等基礎設施齊全,農副產品豐富,熱情歡前來投資辦企業,集鎮開發。
。ㄒ唬⑸徟夯
藕是我鎮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品,質好,味鮮,是餐桌上的佳品,燉、炒、蒸、生食均可,現有種植面積2000余畝,產量達2400多噸。
(二)、水果基地
水果(梨、柑桔、柚、桃、李等)近來隨著產戶業結構的調整,大力開發了果品潛力,以黃柳村的柑桔、龍頂村優質梨基地為龍頭,現有面積3000余畝,產量達3000噸。
。ㄈ、肉;
新店鎮地處淺丘,牧草資源豐富,是草食牲畜的主產地,現發展到了出欄商品牛2000頭左右。
。ㄋ模、肉禽基地
全鎮以雞、鴨為主,品種優、產量高(以南飛雞為主),年出欄肉禽20萬余只,禽蛋10萬公斤。
新店鎮 電話:0817-8541011 郵編:637700
大廟鄉
全鄉幅員面積34.02平方公里,轄13個村117個社,2003年未總人口14691.
門石村 鑼鼓村 花冠村 白衣村
木家村 東溝村 雞山村 祠堂村
白廟村 南岳村 鍋廠村 斷埡村
古樓村
大廟鄉地處營山縣腹心地帶,地屬丘陵,最高海拔630米。幅員面積34.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370畝。全鄉轄12個村,117個社,4523戶,15631人。
大廟是典型的農業鄉,也是省定貧困鄉。近年來,大廟鄉黨委、政府為了改變該鄉的落后面貌,大力推進以興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著重解決人畜用水和生產用水,組織發動群眾新建山平塘11口、石河堰4處、水池1100口,打手壓機井1300口,全鄉生產用水和人畜用水困難已基本解決。
該鄉黨委、政委抓住浙江省蘭溪市對口幫扶的大好機遇,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扶貧先扶智,把科教興鄉列為當務之急,共投資174.2萬元,新修教室15間1200平方米,教工宿舍2000平方米,廚房100平方米,廁所80平方米,綜合運動場1個5000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教學環境和條件,為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該鄉黨政還大力抓好集鎮建設,對場鎮進行了重新規劃,并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群眾到場鎮建房落戶,經商辦企業,F在,一華里多長的集貿新街已經形成;街面硬化,街道兩面一幢一幢的大樓拔地而起,集市十分活躍。全鄉建起了酒廠、糖果廠、預制板廠、豬鬃廠,個體經營戶已達346戶,鄉村企業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大廟鄉熱忱歡迎社會各界共同投資開發建設大廟這片熱土地!
通天鄉
全鄉幅員面積40.82平方公里,轄13個村120個社,2003年未總人口14156.
三元村 新廟村 高山村 高廟村
新光村 通天村 木羅村 金堂村
龍灘村 蘭灣村 全福村 梔子村
月形村
通天鄉位于營山縣腹部,東鄰大廟、照珠,西毗高碼,南接安化,北界太蓬。上吃天河露,下飲照珠河。全鄉幅員面積40.82平方公里,擁有人口14737人。
通天人杰地靈,山青水秀,人才輩出。宋朝時的宋道臺曾出生于此,而今的省軍區副局令陶德能也出生于此,還有許多時代的弄潮兒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大展身手。
通天的黨政機關座落在洞天灌,天山聯脈之巔,學校、醫院、商店、信用社、郵政代辦所等齊集于此。緊湊而又游刃有余。辦事極為方便,且省時見效。
通天的交通雖趕不上大都市的四通八達,但還算方便,一條寬闊的大馬路由縣道分叉直奔通天而來,每天都有五六車次往返營山與通天。同時,村村通公路,80%的社也通公路。
通天地屬山丘,全鄉很多村社是靠天吃飯。為此,鄉黨政投入了極大的財力、物力,一改通天人民靠天吃飯為靠科技靠自己吃飯,如今:每村至少建有三、四口山灣塘,每社至少有兩口水池,近兩年雖遇曠世奇旱,水稻,玉米、小麥連年豐收,蔬菜瓜果供給不斷;生豬發展一年比一年看好,已成為外調外銷的生豬基地了。
通天的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已跟站穩,普遍呈蒸蒸日上之勢。如有兩家民營酒廠近年來發展迅猛它生產的白酒不僅占領了本鄉市場,而且遠銷鄰近鄉鎮和縣城。
通天鄉黨政“一把手”滿懷信心地講,通天脫貧的路早已走完,致富奔小康的路肯定不遠,因為我們有實力、有信心、有各界人士的關懷和支持,更主要的是有由這塊熱土上養育出的純樸的通天人,他們具有通天的人的素質,擁有通天的本領!
通天鄉 電話: 0817-8546377 郵編:637700
安化鄉
全鄉幅員面積29.20平方公里,轄12個村90個社,2003年未總人口10324.
牛尾村 印心村 漏峰村 河口村
爬山村 燈籠村 龍古村 黑堰村
柏木村 柑園村 雪峰村 黃金村
安化鄉地處營山縣城以北25公里的深丘地帶,北高南低地貌。北靠蓼葉鎮,南臨新店鎮,東鄰通天鄉,西接安固鄉,幅員面積29.2平方公里。轄11個村,90個社,10734人。主產小麥、玉米、水稻、紅苕,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
安化歷史悠久,古跡著名。安化從前叫燈籠廟,場鎮以北300米處的山脊有一似燈籠形狀10多立方米的石頭,人們稱它燈籠石。在封建社會時期,山巔修有一佛廟,并常年有人燒香拜佛,為此以燈籠廟得名。1708年,湖南省安化縣人移居來燈籠廟插戶為業,因其會說一種特殊語言-安化話,故又稱安化場,至今還有不少人會說安化話。1951年,全縣調整建制時,安化場調為安化鄉。燈籠廟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每年農歷的2月、6月、9月有數千人觀光旅游。
安化有較好的水域優勢。轄區內有三座中二型水庫,可容4萬多立方米水,有62口山平塘,可容3萬多立方米。近兩年,又新建蓄水池70口,人工打井82口,全鄉農業用水和人畜飲用水基本解決,有36%的農戶已享用自來水。
安化交通方便,場鎮繁榮,有兩條公路(營儀公路)橫貫該鄉,10多公里的鄉道直達通天,各村已通公路。600多米長的場鎮街道于1981年擴建、硬化,逢1、4、7趕場,安化、新店、蓼葉、通天、安固等鄉民均來趕集,每場約2000余人,市場流通額每場約2萬余元,十分熱鬧。
安化鄉 電話: 0817-8547261 郵編:637700
法堂鄉
全鄉幅員面積22.8平方公里,轄8個村90個社,2003年未總人口11324.
梓壩村 法堂村 石埡村 羅寬村
大田村 文筆村 葛水村 玄都村
法堂鄉地處丘陵地帶,位于營山縣城東北方向,距縣城只有9公里,交通方便,信息靈通。幅員面積22.8平方公里,下轄8個村,90個社,總人口11663人。
該鄉黨鎮領導帶領全鄉人民確立了“立足本地優勢,挖掘發展潛力,抓住發展重點”的指導思想,全面推進小康建設,推出了五大舉措:
實現一個目標。把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奮斗目標和戰略任務。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已基本實現脫貧,正向小康邁進。
抓住兩個重點。一是強農業;二是強科教。該鄉農業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6%以上,先進農業科技術成果推廣面達93%以上,科技在農業經濟中的貢獻率達45-65%。
建立三大支柱。一是努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F已興辦鄉企業7個,村辦企業160個。二是突破性發展生豬。現人平飼養生豬達1-1.6頭,已實現了“萬豬鄉”目標。三是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產值已達到614萬元,其中勞務輸出達到400萬元。
著力四大建設。一是水利建設。發動群眾興修水利,已基本解決了農業灌溉用水和人畜飲用水。二是公路建設。改擴建了鄉、村道27公里,改造公路已村村皆通車。三是通訊建設。投資20多萬元安裝光纜程控電話,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四是場鎮配套建設。征地23畝興建場鎮,沿公路兩側擴建街道2條,并制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集鎮建設繁榮發展。
法堂鄉 電話: 0817-8549528 郵編:63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