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l4gxk"><noframes id="l4gxk">

<em id="l4gxk"></em>
      
      

         今天是:  畢業走過的歲月:7275天
        RSS訂閱 - 5班照片墻 - 友情鏈接 - 祝福頻道 - 微信公眾號  
        您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魅力營山 >> 營山概覽 >> 營山舊城建設始末

        營山舊城建設始末

        發布時間:2011-04-09 00:44:19 | 來源:魅力營山 | 作者:admin | 點擊:43687次 | 發表評論

          

           營山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朗池縣置公署,未設城墻。大歷5年(公元770年),縣城毀于戰火。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將縣署移于歇馬館(即今營山縣城),整個縣城不過數十家茅屋草舍。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因城周圍小丘起伏,狀如營壘,改名為營山縣。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筑土城。元大得十一年(公元1307年),建宣忠廟。至大順二年(公元1331年),建宣圣廟、孔廟。明大順年間,編木為柵,修繕城池。嘉靖末年(公元1599年 ),以石砌城墻310.6丈(1035.3公尺)。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上增腰墻,加垛口,清馬道,蓋營棚。明末清初戰事頻繁,城墻被毀,無以守御,以靈鷲寨為治。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知縣胡印瑞率民數十家由靈鷲寨遷回營山縣城。次年修東、南、西、北城樓四座。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8月,縣城遭大火,東、南城樓被毀,重建二樓。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建九層回龍塔,高31.2米。道光六年建云鳳書院、考棚。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至同治四年(公元1864年),建石城墻長584丈(1946.7米),高1.4丈(4.7米)、厚1.8丈(6米),垛口370洞,城樓四座,奎星樓。

           民國十四年至二十年(1925——1931年),先后修建了營山 縣立初級中學校、晉康圖書館、綏園、模范街、新北街;復開廢閉的東門,使正東街與磨子街直通,在通往深堂方向,增開城門一道,先叫新西門,后改為新北門,至此城內有城門六座;(東門、東秩門、覽秀門、西門、新北門、臨清門),在新北門城外建一樓一底磚柱穿逗房約200米長的西興場(后大部分房屋拆去建中正鄉),城內東、南、西、北四條街十字交叉(今十字口)直通四門。建廟宇、祠堂、會館,城內有九宮十八廟、一會館、十四宗祠。逐步形成18條街和8條小巷。民國年間,利用廟宇作合作金庫、學校、教養院等?h城街道狹窄,房屋低矮,以街廟代市,交通擁塞,晴天滿城灰,雨天泥漿四濺。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止,營山縣城建筑總面積110514平方米,常住人口5635人。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網名(必填*): QQ: 郵箱: 主頁:
        評論:
        驗證: 看不清?點擊換一個
        共有0人對本文發表評論,點此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僅供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站內搜索
        欄目導航
        最近更新
        推薦專題欄目
        點擊排行

              關于本站 - 免責聲明 - 公益廣告 - 聯系方式 - 營中簡介 - 5班照片墻 - 營山介紹 - 網站導航 - 留言交流 - RSS訂閱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